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北京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长安街本月完成大修 拓宽道路更新便民设施
2009-08-24
  “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心脏地带的天安门邮局,开张一个月以来几乎天天爆满。在这个50平方米左右的邮局里,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们争相购买纪念邮票和明信片,特别是让工作人员免费盖上与天安门相关的邮戳。

  当国庆60周年庆典即将来临之时,正在“变脸”的长安街不止是在天安门第一次设立固定邮政服务网点。

  从今年3月末至今,长安街自1978年后的第四轮大修正加紧施工,内容包括拓宽道路,更新便民设施,美化街边绿地,乃至换上可承载近40吨装备的重型井盖。

  首先保证政治用途

  1949年以后,长安街作为中国“政治经络”的显赫有目共睹。中心区域的天安门广场是中国在世界最具象征的标志,最宽120米的街道,几番延展后的百里长度,百万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曾在这里浩荡经过。

  今时,外界眼中专注于加大、加宽、加长的长安街除了继续保证政治用途,正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富人情味和亲切感,在繁华壮观与生动细致、在“讲政治”与“为民服务”之间寻找微妙平衡。

  “平时怎样给大家创造更方便、更舒适、更人性化的环境应该成为长安街的努力方向,但作为‘神州第一街’,长安街首先要满足阅兵、游行、集会等政治功能,这点毋庸置疑。”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郑光中教授强调。作为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郑光中参加了自1964年起的历次长安街规划。

  为了保证政治用途,长安街注定对一些变化说不。比如规划人员一度设想在长安街地下通道修建包括咖啡厅、餐厅、厕所等便民设施的商业街,但最终出于安全考虑而放弃。“所以现在长安街的地下通道干干净净,连一个角都没有,站上去可直接望到对面,包裹一类的东西放上去一眼就能看到。”郑光中说。

  此外,把守长安街中心区域的东单和西单路口至今只有“平面立交”,而无常见的立交桥,成为长安街独特一景。郑光中解释,不修立交桥主要是考虑到阅兵,因为参加阅兵的装备一般从东单集合,西单解散,如果两个地方修了立交桥,将给这些装备的行驶造成麻烦。

  统一更换休闲座椅

  长安街承担的政治任务赋予了它中国政治地标的身份,但在没有阅兵、游行、集会等重大活动的平常日子里,当人们用普通街道的标准去打量长安街时,它难免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旅游大巴不允许通过,路边座椅太少,内急时找不着厕所……

  据北京路政部门早前介绍,预计8月末完成的今次大修将把西长安街路段拓宽,实现道路全部双向十车道,缓解长安街交通拥堵,沿街电话亭、阅报栏、垃圾桶、公交站牌、休闲座椅会被统一更换,街道两侧的国槐、银杏等行道树也将被更换或补植。

  虽然相关部门在努力,但郑光中希望长安街“为民服务”的步伐还能更大一些。在他看来,现在长安街两边的绿地比原来多了很多,但多数能看不能用,里边罕有为过往民众提供休息的地方,希望未来可以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地方安排休闲设施,让长安街绿地发挥“看用兼顾”的最佳效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长安街现在已经变成一条更具人情味和亲切感的多功能街道,这是事实。我想以后长安街的变化还会沿着这个方向行进,恐怕不走这条路也不行。”郑光中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 前7月本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8.1%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 长安街本月完成大修 拓宽道路更新
    · 前7月本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8.1%
    · 地图上的城市变迁 新城建大规模展
    · 北京,垃圾围城如何破局
    · 8月二环内住宅供应创新低 纯新盘项
    · 7月北京房价均价14500元 距2年内峰
    · 二手车交易缺把“安全锁” 5成消费
    · 400万职工得互助服务卡 可获多种优
    · 家电市场有望全面回暖 六成受访者
    · 18区县机构改革月底完成 将避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