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记者 巩峥 通讯员 郑娜娜)东单以北、金宝街附近,京城核心地段,寸土寸金。一家门店正在紧张地做着开业前的最后修饰。与周边商家不同,这家店的老板王克勤并非大款,只是一名下岗工人。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刚刚推出的租金补贴政策,使他每年只需交纳2万多元,就能在这个日均客流数万的地段当起老板。
和王克勤一样,年内另外5名自主创业者也将当上“黄金地段”的掌柜。除去为创业者补贴租金,街道财政还拨专款为他们贴息;对于尚无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街道办事处将所有后勤岗位腾出来,并设立夜巡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社区保安员等岗位任他们选择。街道还在10个社区全部建起劳动保障服务站,分别开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失业人员不出社区即可查询招聘信息、找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建国门街道已有802名失业者成功再就业,占到全部登记失业人员的八成。
在金宝街路口东侧,一家名叫“杨杨金宝轩”的特色餐馆,每到饭点必是顾客盈门。老板杨宝利一年前还是禄米仓社区的一名失业者,失业期间曾干过销售、卖过服装,但都因不了解市场败下阵来。街道社保所得知情况后,上门讲解社区就业政策,帮他策划创业项目,最终建议他利用原先在餐馆打工时积累的经验从事餐饮行业,并为他申请了小额贷款,于是才有了这家红红火火的餐馆。
像杨宝利这样通过小额贷款实现创业的,在建国门街道共有6人,其中3人不符合市里贷款贴息的条件。为减轻他们的创业压力,街道设立了专款,为他们报销80%的利息。目前,已有3名贷款者提前还款。
在建国门街道办事处,李文军是同事们公认的“电脑高手”,可他并非科班出身,一年前还在为失业在家而苦恼失眠,是街道社保所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时,了解到了他一直自学电脑知识,于是请他“出山”,在街道办事处担任电脑软硬件维修的工作。
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街道社保所发现,很多失业者虽有一技之长,但因为没有文凭这块“敲门砖”而在职场屡屡碰壁。于是,街道办事处“不拘一格用人才”,将机关后勤全部18个工作岗位,全部用来安置像小李这样的草根能人。同时,推荐他们参与区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的“创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这样的培训,街道每年都要推荐近300名失业者参加,他们当中有九成已经取得了职业资格证,走上岗位。
开头说的正在摩拳擦掌筹备开张的王克勤,正是经过培训的优秀学员。走进他16平方米的精品粮食小店,布局摆设、样品装饰等等颇具匠心。我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各种有关粮食的小故事、现代技术加工出的五花八门的粮食产品……都画成了妙趣横生的卡通画贴到了墙上。“这些都是现学现卖。”王克勤笑着说,社保所在出资帮他租下摊位的同时,还为他报名参加了东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的“创业技能培训”。“如何吸引顾客的眼球、差异化经营、将看似普通的产品做出特色……课上老师讲了好多,到我这儿一点儿没糟蹋,能用上的都用上啦!”王克勤给记者一边指点店里的摆设一边说,满脸的自豪。
对于技能较弱的失业者,诸如“4050”人员等,尽力培训之外,街道每年还要拿出100多万元的再就业落实资金,设立夜巡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社区保安员等岗位供其选择。由此,500多名曾经的失业者,如今已活跃在长安街两侧、北京站周边,肩负起协助相关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的重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