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日的一个下午,巷子深处正上演一场高水平一对一的空手搏斗。挡板一拉开,一位选手就向另一位选手猛扑过去,双方就撕咬在了一起。不过这个动作并不犯规,因为参赛选手是平日拳击武术比赛当中看不到的“小角色”——蟋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间里,挤进来参赛的和观战的市民三十多个。 tujian.org
一位年过五旬的老北京悠闲自在的跟笔者讲:“四、五岁就开始玩儿蟋蟀了,喜欢着呢!”他一边搓着手中深褐色的扁平小石头一边说,“有时候跑山东、天津、东北,就为找只好虫!”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北京城的“冬虫斗法”,可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娱乐活动。只不过明清时期斗得起冬虫的都是达官贵人,而今,只要花上几十块钱,平头百姓就能享受当日里王子皇孙的“奢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非但如此,玩儿虫高手们还体验着更多的“奢侈”,他们的快乐如今已经从现实世界一直延续到虚拟王国。各地的虫友们都自发地在网络上建立了众多论坛和聊天群。他们在论坛和聊天群当中讨论有关爱虫的各种问题,从好战好斗的蛐蛐到叫声悦耳的油葫芦,从价格询问到图片分享。连打开网页随播的叮咚声,就像冬虫愉悦悠扬的鸣叫。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位把玩石头的老北京带了自己的六员爱将来参战。看着他沉稳、悠哉的架势,应该是对爱虫信心十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观战者多是中老年人,间或有一些年轻的面孔出现。一位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就带着两只蟋蟀,想来这“高手云集”的地方试试蟋蟀功夫的深浅。可惜参赛者必须带足六只蟋蟀方可参战,让小伙子无缘大师桂冠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小的冬虫吸引的不只是中国人,来自芬兰的两位金发碧眼的男士也挤进了小小的赛场。这两位外国人可谓“来者不善”,他们带来了两只体型硕大的蟋蟀,也跟老北京们的蟋蟀一决高下,并由其朋友持高级摄像设备,永久记录这场京城里的独特战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冬虫”的喜爱不仅仅限于蟋蟀这样的斗虫身上,很多北京人对善于发出美妙声音的“鸣虫”也情有独钟。另一位参赛的老北京则从怀里拿出正在鸣叫的油葫芦,怜爱又闲适的抚摸着雕刻精美的油葫芦的小“笼子”说:“没这东西,就觉得不像是在北京过冬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队对芬兰队的友谊赛即将开始。风趣的芬兰朋友将自己的两只蟋蟀都各自命名。第一只上场的蟋蟀被他命名为“杰克”。与对手相比,杰克似乎更友善一些。两只蟋蟀赛了几个回合,杰克就转头不再斗了。芬兰朋友就用英语对大家说:“杰克没有机会了。” 尽管如此,可芬兰朋友的脸上还是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tujian.org
从没见过这么小的虫子还能比武的,芬兰朋友不禁大声感叹:“这实在是太有趣了!”他们甚至惊喜的称“斗虫”为“北京深巷里的中国功夫”。 tujian.org
来源:中国新闻社 记者:许维静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