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桐城市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把“工业立市”作为第一战略,将转型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大力巩固以工业为主的增长格局,好中快进的加速转型。 强化产业[ChanYe]集聚 该市牢固树立“金山银山建在园区,绿水青山留在家园”的理念,结合地理区位、特色资源和产业[ChanYe]基础,按照“适宜什么,发展什么,做强什么”的原则,强化主体功能分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ChanYe]向集群聚合。用活用足皖江示范区支持开发区发展的系列政策,举全市之力,将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打造成“项目[XiangMu]集中、产业[ChanYe]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承接“脊梁”。依托现有的产业[ChanYe]现状、产出效益、发展空间和集聚能力,创新模式,改革体制,优化整合现有的镇级工业集中区,做到“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扶持产业[ChanYe]集群专业镇发展,支持、引导和推进产业[ChanYe]集群专业镇制定发展规划、延伸产业[ChanYe]链条、完善产业[ChanYe]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ChanYe]集聚的辐射带动能力。 强化结构调整 桐城市按照“传统产业[ChanYe]升级、新兴产业[ChanYe]倍增、服务产业[ChanYe]提速”的要求,全力打好结构转型攻坚战。切实抓好第二轮规模企业翻番工程收官工作,确保三年翻番目标如期实现。注重传统产业[ChanYe]改造升级,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化工建材、汽车零部件、家纺服装等产业[ChanYe]的升级和产品换代,切实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ChanYe]核心竞争力。加大对有技术、有市场、有前景的成长型新兴产业[ChanYe]的引进与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断强化服务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物流、创意、产品交易、商务中心等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建设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适应广大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大力提升休闲购物、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等服务业水平,以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产业[ChanYe]结构的快调整。 强化项目[XiangMu]带动 桐城市紧抓国家加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产业[ChanYe]转型升级项目[XiangMu]的投资机遇,深入实施“项目[XiangMu]推进年”计划,积极做好“项目[XiangMu]带动”文章。加大项目[XiangMu]争取力度。按照“信息灵、行动快、项目[XiangMu]准、工作实”的要求,准确把握国家产业[ChanYe]政策导向,主动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对接,深入做好项目[XiangMu]编制、申报和催批工作,提高项目[XiangMu]的可批性和成功率。坚持利用境外资金、引进市外资金和激活民间资金相结合,在支柱产业[ChanYe]、文化旅游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方面,多储备管长远、增后劲、促升级的大项目[XiangMu],争取有更多的项目[XiangMu]进入国家布点和省“861”计划的“盘子”。加快推进在建项目[XiangMu]。重点抓好中建材恒昌光电玻璃、盛运科技垃圾焚烧发电、丹凤全电子纱二号池窑、欧耐橡塑输送带等亿元以上项目[XiangMu]。落实重大项目[XiangMu]一事一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力争5个亿元以上项目[XiangMu]、3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XiangMu]年内竣工投产。特别是对已供地项目[XiangMu]实行限时落地,倒排工期,跟踪督查,促进签约项目[XiangMu]“落地生根”,在建项目[XiangMu]“开花结果”,竣工项目[XiangMu]“茁壮成长”。(安庆日报—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