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谈人均概念,很容易让一些地方领导陶醉在庞大总量的功劳簿上,大行奢侈浪费之风,大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忘乎所以地“瞎折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一种现象,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各种会议、报告上,还是在各种统计报表里,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介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一说到总量概念,比如GDP总量、财政收入总量,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本清楚账,数字倒背如流,但一讲到人均概念,却往往闪烁其词,或称“还没有算出来”。最近,在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小组讨论中,此风遭到省委书记汪洋的痛斥,他给地方领导干部提了个要求:“我希望有一天,当我问到人均概念时,你们能脱口而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方领导避谈“人均”概念,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人均”,无非是因为“总量”更容易展示成绩,“人均”更容易暴露差距。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是:如果一个地方经济总量还不行,但发展速度很快,便转换成“不比总量比速度,不比全体比个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把“总量”、“速度”之类的光鲜数字挂在嘴边,把人均概念抛在脑后,换句话说,哪个数据好看就说哪个,既反映出一些地方领导追求“数字面子工程”的风气,也反映出一些地方领导“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 tujian.org 避谈人均概念,很容易让一些地方领导陶醉在庞大总量的功劳簿上,大行奢侈浪费之风,大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忘乎所以地“瞎折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新的警示便是,耗资近千万元的重庆万州“三峡明珠观光塔”,在停工3年多后,这座原本想建成当地标志性建筑的“烂尾塔”,近日以拆除的命运收场,化成一片废墟。当地群众感叹,“花了上千万,最后只听见了一声响”。紧盯总量,不看人均,就容易使一些地方领导产生满足感和攀比心理,被一时的发展冲昏头脑,花钱大手大脚,制造出形形色色的“政绩塔”。 tujian.org 避谈人均概念,很容易使一些地方领导忽视发展成果的社会分享和民生幸福。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蛋糕看上去也许很夺目,但轮到每个人头上有多少,老百姓具体得到了多少实惠,如果没有人均概念,恐怕一些地方领导就会忽略财政向民生倾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避谈人均概念,很容易使一些地方领导忽视地区差距、群体差距。从总量上看,虽然目前全国很多大中城市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富裕俱乐部”,但从人均上看,数字显然并不亮丽。比如,即便是在广东,人均情况似乎也不那么乐观。广东的财政收入总量居全国第一,甚至比第二名高出了几百亿元,但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第12名,人均财政支出仅居全国第16位。一“人均”,差距就出来了。温家宝总理有一句名言:“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人均”恰恰是很多地方发展的软肋。“庞大”的总量一旦人均便变得异常“弱小”。地方领导对人均数据含糊其辞,“还没有算出来”只是托词,而是不愿面对人均数据背后的实质差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避谈人均概念,还容易使一些地方领导忽略“人均以下”的问题。算人均都还远远不够。先富群众积聚起来的巨大财富,会通过“人均”掩盖住一个地区确确实实还存在的贫穷和落后。必须承认,在一些地方,“人均”的提高与绝对的贫困甚至有拉大的趋势。因此,地方领导不仅要有清楚的人均概念,还要有“人均以下”的概念,更多地关注“人均”以下群体的生产生活。只有这样,“人均收入”、“人均占有”、“人均储蓄”的提高,才更具有幸福和谐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更不能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富裕程度。重视人均概念,重视人均指标,重视“人均以下”,不是简单的数字统计,它强调的是把更多目光投向民生改善,强调的是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tujian.org 有句话说得好,“人均”跑赢总量,百姓更享幸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