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36年中,代旭升先后自主完成了8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1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0项获胜利油田和东辛采油厂革新成果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因为贡献卓著,代旭升先后被授予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并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位普通采油工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tujian.org 代旭升立志要当一名有追求的工人,为了这追求,他执着地前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2年12月,初中毕业的代旭升从海滨城市青岛招工来到胜利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学徒工。面对油田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置身石油工人战天斗地不畏难的热烈氛围,代旭升被深深感染了。由此,一个“学技术、练本领,做一名合格的采油工人”的信念,在他心底萌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在2毫米粗的钢丝绳上打结拴刮蜡片的场景。” 对学徒时的这段往事,代旭升至今记忆犹新。他说,经历过这一关的磨练,此后再遇到困难就都不在话下了。油田自喷井,很容易有油蜡附着在油管管壁,影响油井正常生产,因而清蜡就是采油工最基本最艰难的工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要想清好蜡,怎么办?练!代旭升给自己定了任务,每天工余时间再练上100遍,完不成不罢休。2毫米粗的钢丝,攥在手里一转就会磨出一串血泡,可他就是这么咬着牙手攥钢丝一天不间断地苦练了两个多月。手上结了厚茧,细钢丝在他手里旋转起来像变魔术,结打得又快又漂亮,刮蜡测气这些活儿也上了手。同来的工友还未出徒,代旭升却像老采油工一样可以当班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钢丝绳上练打结,是代旭升的工作需要。而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则贯穿在他对事业、对学习、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钢丝绳打结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练,而学习、钻研、创新,需要他付出比打钢丝结更坚韧更顽强的努力。他咬牙挺着,打好学习和创新上的“钢丝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只有初中学历的代旭升十分清楚,以自己的能力要想创新,还远远不够。他暗暗下定决心:必须加强学习,用知识来改变现实。 tujian.org 代旭升从“沉积岩”、“地震勘探”、“油层”这些地质名词入手学习。在上下工的班车上,他眯着眼背名词;办公桌、床头等伸手可及的地方堆满了专业书籍,代旭升一有时间就拿来读,一分钟不嫌短,半小时不嫌长,一段时间下来,光读书笔记记了一大摞。就这样,代旭升硬是靠着不搞明白誓不罢休的拼劲,啃透了《采油工十懂十会》、《采油工技术手册》、《采油地质》、《采油工艺》等十几本采油及地质学书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工友们清楚,为了搞创新,代旭升牺牲了不少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一有空闲,他就忙他那一堆堆数据和设计图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0年春节时,为研制一种安全性能高的油井防盗房密码锁,防止不法分子节日期间盗油,代旭升一直奋战在办公室和油井旁,绘制图纸、精心设计、反复拆装试验,直到大年初六革新项目完成,他才安心地回到家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3年5月,正当代旭升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进入攻关试验阶段的时候,老家传来了父亲病重住院的消息。当推开病房门看到满脸病容的老父亲时,代旭升不由泪流满面——多少年来,代旭升搞出一项项革新发明,却也欠下父亲好多好多。深明大义的老父亲听说儿子正在攻关一个重要的革新项目,便拉下脸坚决地催他回了工作岗位。在代旭升返回的第三天,老父亲就去世了。 tujian.org 一分耕耘便会有一分收获。他的追求有了超值回报,个人价值在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得到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付出就有回报”。可是,代旭升关注的“回报”不是一己之私,不是物质奖励,而是他一项项革新成果的实现和这些成果在实际运行中能节约多少资源、能给油田带来多少效益。在油田和厂领导的支持下,在代旭升的精心呵护下,革新的金点子转化为一项项创新成果并迅速投入运行,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也带来了巨大效益。 tujian.org 生产的实际需要,就是代旭升的革新目标。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稠油开发难题,代旭升当时所在的东辛采油二队一连上了7台链条式抽油机。那时,由于设备长时间运转,抽油机平衡缸漏油撒气,齿轮泵经常出现故障。职工只好爬到4米高的平衡储油包上加油,操作起来费工费力,又有危险。 tujian.org “我当时的想法是,怎样才能让工友们不再受这攀上爬下的折磨?”抱着这个想法,代旭升白天在井上观察,晚上在家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平衡系统和储油包的结构原理。方案做了十几个,图纸画了上百张……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气压式加油包”终于装到了井上,工友们再不用爬上抽油机加油了,也不用担心从高空掉下来了。第一次革新的成功,点燃了代旭升继续创新的热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3年10月,采油二矿在边远地区一连打了十几口新井。当时,由于附近没有气源点火加温,这些管线冬天隔三差五就成了“灌香肠”,影响原油正常生产,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疏通管线,干部工人们天天担惊受怕。代旭升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三九严寒的季节,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一口口油井之间。夜深人静,他一个人躲在屋里构思、研究,设计草图。经过90多个日日夜夜的上百次计算、设计和试验,“节能电加热器”问世了。这项革新也成为代旭升的第一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期以来,由于油井套管气压力低,往往直接排入大气中,既造成巨大浪费又严重污染了环境。2003年,代旭升又跟套管气较上了劲。历经3个多月的试验,“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的诞生终于结束了套管气回收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实现了每年创效1000多万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代旭升发明了集原油回收、除砂、防火、防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计量站“玻璃钢污油储存罐”,使胜利油田的2000多个计量站年均节油价值30万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为避免油田开发后期出现油井受地质、井筒等因素影响而报废的问题,代旭升提出了“提捞法”采油建议,并发明了《自动泄压式凡尔抽子》和《自热式配重器》。此项发明填补国内“四次采油”工艺空白,使用以来共捞油2376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努力和心血没有白费,代旭升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革新试验,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认可。代旭升被胜利油田聘任为采油技能大师,成为一名高级蓝领。一位普通采油工人的价值,在事业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代旭升的追求在延伸、升华,他希望更多的石油工人成为高素质人才,共同撑起中国石油的美好明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只要一个人把自己的事业与肩负的责任、使命融为一体,与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紧密相连,革新创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就会越过创新路上的一切障碍和难关。 今年53岁的代旭升,在技术创新的路上仿佛有着永远使不完的劲儿。 tujian.org 作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代表,代旭升说:“一个人创新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仅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全员创新才能为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共同撑起中国石油的美好明天。” tujian.org 多年来,代旭升始终把技术的传、帮、带作为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自主创办了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网,并实施网上助学助教活动。这个网站开办两年多来,点击人次已达10余万,成为青年工人请教疑难问题的“技术家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时,代旭升还牵头组建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一手抓培训、一手抓创新,带动了采油职工技术素质的提升,也实现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层出不穷。如今,技术创新协会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课堂,更成为孵化创新成果的摇篮。仅代旭升所在的胜利东辛采油二矿分会成员就年均推出创新成果70余项,年创经济效益1200万元。 tujian.org “代老师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火眼金睛,可就是有点子、有办法,给我们解决了很多生产难题,就冲这,我们就喜欢他、爱戴他。”胜利东辛采油二矿职工李洪涛告诉记者,与代旭升在一起共事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油田,工友们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有难题儿,找老代,肯定给你个好交代。”而代旭升说,“自己技术再高明也有退休的时候,唯有把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青年人,才能对得起油田对自己的培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代旭升共带出徒弟65名,他们大都成了生产管理骨干。近年来,他先后培养采油技能人才63人,其中4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7人晋升为高级技师,52人晋升为技师或取得油田以上技术能手称号。东辛采油厂也因此实现了从“个体能人创新”到“集体创新”的跨越,过去的“人才高地”正在逐渐变成“人才高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报”。可是,代旭升关注的“回报”不是一己之私,不是物质奖励,而是他一项项革新成果的实现和这些成果在实际运行中能节约多少资源、能给油田带来多少效益。在油田和厂领导的支持下,在代旭升的精心呵护下,革新的金点子转化为一项项创新成果并迅速投入运行,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也带来了巨大效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产的实际需要,就是代旭升的革新目标。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稠油开发难题,代旭升当时所在的东辛采油二队一连上了7台链条式抽油机。那时,由于设备长时间运转,抽油机平衡缸漏油撒气,齿轮泵经常出现故障。职工只好爬到4米高的平衡储油包上加油,操作起来费工费力,又有危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当时的想法是,怎样才能让工友们不再受这攀上爬下的折磨?”抱着这个想法,代旭升白天在井上观察,晚上在家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平衡系统和储油包的结构原理。方案做了十几个,图纸画了上百张……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气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