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俄专家:30年改革开放经验使中国能成功应对危
2009-05-19

中图社消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雅科夫·贝尔格尔最近在媒体撰文指出,30年前中国在选择奉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牢牢将宏观经济调控杠杆掌握在国家手中。正是这一点使中国目前能够有效地实施反危机计划。 俄罗斯《新闻时报》18日刊登了贝尔格尔的这篇文章,要点如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月23日,黄浦江。 中图社记者刘颖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年前,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当代中国,这个日子被视为30年来经济和社会因改革开放政策而发生巨大变化的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后,中国已从经济侏儒成长为世界巨人之一。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90%以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黄金外汇储备,其中美国国债占很大比重。人、城市和道路的面貌变得认不出来了。北京奥运会举办得非常棒。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了数量空前的奖牌。中国与美国和俄罗斯一起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今后将会不可避免地从不久前的两位数下降到5%-6%,但这足以使中国不迟于本世纪30年代在国内总产值总量上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tujian.org

中国30年来不仅经历了许多严重的麻烦,而且从中积累了重要的新经验,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出了结论,对自己采取的方针做了必要的修正。中国很可能也会成功应对此次危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有1997-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获得的反危机管理经验。当时国营企业不得不解雇1200万人,非国营企业也有1200万人丢掉了工作。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北京采取了积极的金融政策。为了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中国每年发行1000亿元人民币国债。多次降低了贷款利率。为了刺激消费,为购买住房和汽车提供消费贷款。结果,邻国普遍的货币严重贬值的现象没有波及到中国。由于保持了人民币的稳定,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获得了声望和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目前的反危机计划运用了10年前的经验,但并未照搬这个经验。这与两个情况有关。首先,目前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已经很深,而过去很恰当的措施现在已经不够了。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过去的10年里大大加强了,这增加了它的反危机手段。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年前选择了改革开放方针后,中国在国内外承认市场竞争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北京明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可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它让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杠杆掌握在国家手中。正是这一点使中国目前能够有效地实施反危机计划。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不仅把各种危机看作危机,而且还把它们视为机会。因此,无需怀疑,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也会利用机会来加强自己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同样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人民币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的主要储备货币之一,中国的声音在全球性金融机构中将更有分量,上海将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编辑:阿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