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交通施救呼唤引入市场机制
2009-05-18
中图社记者 车辉

因为一起交通事故,作为受害方的陈振旺,其被撞车辆被交警叫来施救公司拖走,取车时,施救公司向其收取了490元施救费。当事人陈振旺认为,自己的车当时只是轻微剐蹭,并不需要被拖走,同时拖车时也未被告知要收费。据此,他质疑收费的合法性,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久前发生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关于交通事故施救费的关注。有专家呼吁,在交通施救中完善相关法律,呼唤引入市场机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交通施救费存在利益链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交通施救费争议屡见不鲜。真正的原因何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目前有些地方交管部门已将车辆施救、清障等交给专门公司办理。北京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清障施救公司对记者表示,这种专门的施救清障公司并不多,成立这样的公司,必须由警方盖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处理陈振旺车辆事故的平阳县长安车辆施救清障有限公司经理金荣昌对《检察日报》记者说,该县交警方面是该公司的主管部门,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一般先通知他们,施救公司和交警“同时出勤”。但有时是“白跑”,因为有的交通事故不需要施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对记者坦陈:“以前,每年要上缴一部分管理费给交警部门,从公司利润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县公安局。但今年没有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交通施救费存在利益链条。有专家认为若不对此进行监督管理,会滋生腐败与行业垄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2月,在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有委员们就此现象认为:交通事故施救并未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施救和被救车辆不能公平地讨价还价。一般是交警安排施救单位和车辆,被救车辆被拖至施救单位等候处理。有些施救单位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被救车辆无可奈何,只能任其宰割。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靠法律的规范消除争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伴随我国汽车拥有量的增多,这种争议也在增加,但事实上,这个领域在法律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世纪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明对中图社记者表示,对于某些行政服务项目,行政机关是可以收取一定费用的,但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目前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查不到交通施救费这一收费项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明认为,具体到陈振旺这个案例上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确这个事情是民事行为还是行政行为。如果是行政行为,那么这属于公共服务,当地交管部门就有行政乱收费之嫌疑。如果是民事行为,交警应首先征求受害人的意见,由受害人和施救公司直接沟通,“很简单,公司来拖车,事先要明确价格,如果谈不拢,公司就不来拖车,交警无权强制要求施救公司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明表示,交警判断是否进行施救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而这个事情的决定权完全在交警,在这个情况下,由交警指定叫施救公司是不妥当的。“如果此车可以发动,而事主拒绝叫救援公司,交警不应强迫。出现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此领域处于法律空白。”

tujian.org

另有专家建议,条件成熟时,可在交通施救中引入市场机制,同一地区同时拥有多家施救单位,使被救车辆有选择的空间。施救单位资质则应由多部门共同审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