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2008年7月的一天,52岁的王先生早上跑步完后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不料,当他双脚刚踏上摇摆器的脚踏板,双手向前去握扶柄时,小手指正好伸入扶柄上一个脱落了螺丝的螺丝孔内,当健身器材摇摆时,小手指被折断。随后送到医院住院治疗,但折断的小手指已弯曲无法伸直了。经有关部门鉴定,王先生弯曲了的小手指为伤残三级。随后,王先生将健身器材所在的社区及物业公司告上法庭,索赔医药费及相应的残疾赔偿金等。 tujian.org 法院审理期间,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健身器材的管理责任上。经查,小区、公园、广场里的健身器材是民政福利、开发商、及慈善公益事业赠送的。他们认为只负责健身器材的配建,至于维护和安全管理就应该由所在社区物业管理负责。法庭上,社区和物业都认为自己不是健身器材的所有人。经过反复的辩论,法院一审判决开发商承担50%的主要责任,赔偿王先生15000元;物业管理承担30%的次要责任,赔偿王先生3000元,王先生本人自行承担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健身、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的一大时尚,一大批健身器材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小区、公园、广场,给健身、休闲、娱乐的人们提供了许多的便利,给小朋友们也带来了诸多的欢乐,特别是给退休老人提供了健身方便。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健身器材或遭人为破坏,或年久失修,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螺丝脱落,有的摇摆器的脚踏板损坏等。健身器材日晒雨淋处在有人玩、无人管、多隐患的尴尬境地。据笔者了解,小区健身器材伤人事件已是屡见不鲜。人们担心,一旦惹祸后,安全问题谁来监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公共健身器材因安全监督管理没有明确的责权关系,一旦出事,公共健身器材就成了皮球,谁都不想惹这种麻烦事。那么,健身器材一旦闯祸,究竟谁是责任人。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有关部门,他们认为,我国《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物业存在安全隐患,危及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时,责任人应当及时维修养护。健身器材应当纳入小区公共设施的范围,而对小区公共设施,物业负有主要的管理义务,因此物业应当承担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次,如果因为健身器材本身的质量问题闯的祸,那么器材的生产者或销售商也应当承担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健身器材的生产商,应当为公共场所提供安全和质量可靠的健身器材设施,有义务保证其生产的健身设施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是因为行为人自已未按照安全提示进行健身操作而导致自身损害的,那么行为人应自行承担一定责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此,为确保健身器材的安全性,建议配建部门定期检查、维修,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加强管理,以防伤人致残的事故发生。 tujian.org 江苏省 钱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