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油漆工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
2009-05-14

编辑同志:

牛年春节前,笔者的老邻居搬走了,又要搬进一新住户,正在进行刷漆施工。我敲门进去看了一下,立即闻到了一股难闻的油漆味,没等与油漆工寒暄几句就被强烈刺激的油漆味“赶”了出来。油漆是必不可少的家庭装修材料,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深圳市人大代表罗苏丽长期跟踪调查,超过10年油漆工龄的油漆工大多都有咳嗽、头疼、胸闷、容易疲劳、四肢无力的症状。油漆工职业病的快速蔓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为这一特殊的群体买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特殊的作业环境对油漆工健康带来的长期危害。有研究报告认为:长期接触油漆,轻则使人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重则出现疲乏、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和自主性下降等持久的性格及情绪改变;更重者出现智力受损、痴呆、失去工作能力等等。长期反复接触低浓度的苯可引起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白血球持续减少、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倾向;苯胺则会损害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炎,甚至导致各种癌症;硝基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侵入人体,主要作用于血液、肝及中枢神经系统,可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引起缺氧和皮肤黏膜青紫;长期接触这些有毒物质,还会影响下一代的生长发育,例如导致生育畸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中国涂料行业,环保及安全问题一直是非常突出的。对油漆工有危害的,基本都来自溶剂型油漆,而用稀释的水性漆则没有任何有毒有害物质。虽然国内市场上出现的健康环保的水性漆越来越受青睐了,但传统的高VOC涂料仍占据着主要市场,且涂料装备水平和生产控制技术还比较落后,带给油漆工的危害在短时期内还难以避免。那么,对油漆工这一特殊群体给予关爱和保障的应该是谁?当作业时出了事故,当因职业病侵袭而备受折磨时,背后买单的应该是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以前对健康有害的一些工种都由工厂的正式职工来做的,这样的工人能定期进行职业病检查,有基本的医疗保险,能够得到国家基本的卫生服务和职业病防治服务,健康安全有一定保障。而现在的油漆工,在正规企业里还可有医疗保障,要是为小家具厂、个体装修老板工作,就根本得不到职业健康体检。很多外来油漆工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他们大多对职业病浑然不知,更不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得到了暂时的经济利益,却是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换来的,而这些人的健康也给社会、家庭埋下极大的隐患和沉重的负担。

tujian.org

由于此行业流动性和分散的特点,加之此职业病有一定的积累和潜伏期,短期内难以发现,直接发生职业病和人身伤亡事故的机率较少,职防机构和安全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存在管理盲区,有的地方甚至无人问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要更好地维护油漆工的权益,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力量。笔者强烈呼吁政府关注这一特殊群体。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油漆工的防护意识,提高油漆工对签订劳动合同的认知力;二是有关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对超标单位限期整改,强制用人企业定期对油漆工进行培训;三是抓好新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减少有毒有害溶剂漆的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东 赵华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