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整齐宏亮的合唱声,“歌唱祖国”,从张园大客堂“侨之家”优雅的老式石库门建筑内传出;“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众多华侨从海外赶来参与,培训后纷纷回国创业;侨联青年委员会在各个区纷纷成立,丰富多彩的活动,团结凝聚了一大批新侨人士……
上海有70多万归侨桥眷,其中归侨8000多人,留学归国人员7万多人。上海侨联热心服务归侨侨眷,广泛联系海外侨胞,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共同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在黄浦江畔,搭建起了一座座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侨界群众的连心桥。
“引凤来栖”激励新侨创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留学归国人员有7万多人,约占全国留学归国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学历高、优秀人才多,是上海留学归国人员的普遍特点。他们90%具有博士、硕士学历,70%来自发达国家,30%有在海外大公司中高层管理岗位的工作经历。在上海163名两院院士中,有86人具有侨的身份或国外留学经历。
如何通过有效的工作,团结并发挥他们特有的优势?这是上海侨联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请成功的海归讲述创业心路历程,介绍创业经验,是否有助于促进华侨创业?”——浦东新区侨联副主席程东,自己本身就是成功的海归人士,2008年,他产生了这一念头,此后浦东侨联承办了“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和“海外华人金融高管浦东行”活动,并与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相对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两大活动现在已经有了品牌效应”,程东说,许多华侨从海外赶来听课,不少学员此后就决定回国创业。他们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创业的领军人物。
当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关键还要留得住。程东形象地比喻说,要使他们成为落巢的凤凰,而不是避风的候鸟。为此,浦东侨联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多方面配套服务,打造一个良好的创业软环境。他们已着手建立“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展示服务平台”——网站上详尽展示“千人计划”等人才政策,提供“创业导航”。
2002年,上海市侨联成立了市侨联青年委员会,近年来又指导推动徐汇、普陀、杨浦、卢湾等区成立了区侨联青年委员会,团结、凝聚了一大批留学归国人员。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争取人事局等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把侨联青年委员会打造成了留学归国人员感情交流和事业发展的平台,使众多侨界人士尤其是新侨人士,在祖国的蓝天下梦想成真。
“侨之家”让我们相知相近
“我们在侨的工作中体现真情,在互助中相知相近”,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社区侨联分会主席章博华说。
该社区侨联坐落在一栋典雅隽永的海派建筑——张园大客堂内。张园庭院花木扶疏,宁静安逸;各个活动室内,唱革命歌曲的、学沪剧的、学编织的,天天热闹非凡。这里还有侨界时装队、侨韵英语口语班、侨韵书画艺术沙龙、侨韵篆刻班、侨界法律咨询、高级知识分子沙龙等社团,丰富侨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逢春节、中秋、元宵、重阳等传统佳节,张园开展各式富有民俗韵味的聚会,请来书法家写春联、一起做元宵……归侨、侨眷、侨胞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故土风情”,有了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就是‘寻根’,而寻觅文化之根,就是侨联工作的关键”,南京西路社区侨联分会副主席凤懋伦说,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吸引了众多侨界人士、尤其是新侨自发参与。
早在1997年,上海虹口区曲阳路街道、闸北大宁路街道“上工新村”等先后建立了“侨之家”活动场所,聚合侨界群众开展活动。这种新形式一诞生,很快显示出蓬勃生命力,受到广大归侨侨眷的欢迎。
“侨之家”也如同滚雪球一般速度发展起来。上海各街道社区的“侨之家”已有600多个。根据“就近,方便,小型,多样”原则,上海各区县“侨之家”分布在各个街道社区,几乎每个居委会都有一处“侨之家”。合理的布局,方便了侨界群众就近参加活动,特别使一些年老体弱的侨界群众也能走出家门,融入到侨的大家庭之中。
有的街道“侨之家”根据新侨人士的特点,采用年青人容易接受的活泼、新颖的方式开展活动,如开设“金色家园——网上侨联”,通过网站栏目“生活家园”发布侨联活动信息,“精英家园”介绍侨联工作成果,“知识家园”发布侨务政策信息,很受新侨人士的欢迎。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侨之家”是一个为归侨侨眷服务的舞台,是凝聚侨心、构建和谐的平台,更是凝聚侨力、发挥侨智、维护侨益的有效阵地。
静安区有一位侨界人士曾这样动情地讲道:“有家,才会心安。在‘侨之家’在这个充满温馨的‘港湾’里,每个人都心情放松,侨界人士快乐地生活,愉悦地工作和学习,积极地为社会做奉献。”
爱心帮扶形成长效机制
静安区侨联副主席张蓓介绍,针对社区归侨、侨眷中独居老人多的特点,侨联开展了“千人帮百家,爱心走进归侨侨眷”活动。空巢归侨侨眷遇到的困难及时得到帮助,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民俗得以弘扬。
静安区嘉园小区的侨眷胡亚萍老人女儿在日本,自己独自生活。去年患胆结石住院开刀,无人照料。该区侨联知道后,发动归侨侨眷组织护理组,先后有十几位姐妹参与,进行轮流照顾。老人说起当时情景,至今还抹眼泪。
为了解决归侨侨眷中独居老人的吃饭难,“侨之家”与社区的餐饮店和职工食堂联手,为吃饭困难的侨眷老人开设老人就餐点。凡60岁以上的老人凭街道统一制作的“爱心助老就餐卡”到餐饮店就餐就可享受8折优惠;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享受9折优惠的上门就餐服务。
这一举措深得老人的欢迎,目前已有20余家单位如华山医院、华东医院、戏剧学院等职工食堂和餐饮店为老人提供爱心就餐,解决了1200名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其中侨眷占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海市侨联高度重视为侨界困难群体帮困送温暖。上海四级侨联组织联动,每年春秋两次对侨界困难群体开展全市性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近年来,上海市侨联筹款建立了“上海市侨界慈善帮困基金”,成立了“上海慈善捐赠救助物资服务中心侨联工作站”。在该市民政局支持下,年事已高、生活有困难的老归侨每月可享受150元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费用。这些为侨服务的实事已形成长效机制,列入上海侨联常规工作。
“侨联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我们要通过努力和探索,使侨联工作更加深入基层,使侨联的凝聚力日益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张蓓说。
(人民网上海7月2日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