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仅有的教具 胡叶芝敲响自制的“上课铃” 到哪里都是教孩子[HaiZi]
郭家洲村是郭凯峰出生的地方,他的小学时光就是在郭家洲学校[XueXiao]度过的。1997年从益阳师范学校[XueXiao]毕业后,他曾回到这个学校[XueXiao]当老师[LaoShi]。2002年,中学生[XueSheng]源增加,乡里便从小学选调了一批优秀教师[JiaoShi]补充进中学。郭凯峰就是那时调到镇上的湖莲坪中学的。 从小学到中学,从孤岛到城镇,和在乡村学校[XueXiao]比,算是从糠箩里跳到了米箩里,相对而言,是过上了好日子。在那里,70后的郭凯峰结识了80后的胡叶芝,郭的爷爷、父亲、姑姑是老师[LaoShi],而胡的父母、哥嫂也都是老师[LaoShi],同样的教师[JiaoShi]之家,同样念的是师范,使两个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2004年,他们[TaMen]结婚了。 “郭述安老师[LaoShi]以前也是我的老师[LaoShi],到岛上来教书,一方面是感恩,另一方面,我熟悉这所学校[XueXiao]的情况。”2007年,得知郭述安老师[LaoShi]即将退休,学校[XueXiao]面临没有[MeiYou]教师[JiaoShi]来的局面时,郭凯峰平静地向妻子道出想调回去的理由。 “我一开始有些犹豫,从中学调回小学,总有被贬的感觉,怕别人说闲话。” 胡叶芝讲话轻声细语,“上了岛,去一趟镇上还要乘轮渡,离牛田镇的娘家就更远了。”但犹豫归犹豫,她是个明事理的女子,听丈夫讲出理由,她表示愿嫁夫随夫。 “和我想象的不同,我家里人听了也没有[MeiYou]意见。”胡叶芝说。她的父母亲都是农村小学教师[JiaoShi],当她说出郭凯峰的选择后,父母对她说:“到哪里都是教孩子[HaiZi],那里的孩子[HaiZi]需要你们,你们就去吧。” 2007年9月,这对夫妻带着刚满两岁的儿子来到了宁静却也寂寞的郭家洲。 对郭家洲学校[XueXiao],郭凯峰并不陌生,但是眼前的状况与他当年教书时不可同日而语。当年,这还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小,有300多名学生[XueSheng],分班分科教学比较规范、细致。如今,学校[XueXiao]只有48名一至四年级的学生[XueSheng],不得不搞起复式班,每两个班的孩子[HaiZi]坐在一间教室,左边一拨右边一拨,先给左边的讲,让右边的孩子[HaiZi]自习;再给右边讲,让左边的孩子[HaiZi]做作业。两个人依据所长,分工明确:郭凯峰教数学、思品、科学、体育,胡叶芝教语文、英语、音乐、美术。4个班占两间相邻的教室,两个人总是你在这间教室上课,我在那间教室上课,还要担起教务、总务、安全保卫、后勤等等职责。一天下来,两个人几乎没有[MeiYou]什么闲下来的时间。 说起刚来时的不适应,郭凯峰说:“忙起来真是打脚打手搞不赢。” 刚来时映入眼帘的学校[XueXiao]更是让郭凯峰感慨不已。教室屋檐的瓦差不多都坏了,教室屋顶的椽子腐烂了,每个玻璃窗上都有破洞……他们[TaMen]来不及喘口气,就投入了整修学校[XueXiao]的工作中。向村长反映,找人修瓦、装玻璃,总算凑合着能正常上课了。由于他们[TaMen]不断地向上级汇报校舍存在的安全隐患,一年后,乡财政挤出3万元维修基金,对教室重新进行了整修。 尽管工作比在中学时多而且累,个人待遇却还要差一些。“以前在初中,学生[XueSheng]多,经费充足一些,多多少少有一点福利,到了这里,什么福利都没有[MeiYou]了。”话题一转,胡叶芝说:“这里有紫荆、茶花、雪松、广玉兰、桂花、香樟、万年青……”教学生[XueSheng]作文时,她会带孩子[HaiZi]们在院子里走一走,“在这里,他们[TaMen]能发现最美丽的春天。”说到学校[XueXiao]里的花花草草和学生[XueSheng],她笑得很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