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家记忆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新中国成立60年儿童工作综述(2)
2009-06-02

    ——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由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宣传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组成的5支骨干队伍。目前,全国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43万余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11万多个;仅“十五”期间就培训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60多万人次。

    60年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覆盖全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把最深沉的爱给最需要帮助的孩子——60年来,从流浪乞讨儿童到艾滋病遗孤,从留守儿童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们一直得到最多的关爱

    这是一个孤儿写给逝去父母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1993年11月3日,是我们姐弟四人最难忘的日子。我们四个被送进了大同希望学校,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们不再是流浪儿,有吃,有穿,有学上,再也不用看着同龄人去上学时的情景伤心地流泪了。记得有一次,弟弟病了,老师一直陪着他。他在梦中喊你们,醒来就扑进了老师的怀里。爸爸、妈妈,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就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你们就放心吧。我们又找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海内外宣布:实施希望工程,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希望工程的第一块基石,铺奠在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此后,300多万失学农村少年儿童得到了希望工程的救助。

    60年来,从解放初期上海市生产救灾委员会创办的儿童临时收容站到中国残联实施的长江新里程计划,从救助、保护和教育流浪乞讨儿童的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到关怀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我国旨在救助弱势儿童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个数字在2007年已达5800多万。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公安、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围绕完善户籍管理、平等接受教育、医疗保健服务和社会救助等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

    ——各级妇联实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推动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相关指标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和儿童发展纲要的指标体系。

    ——组织培训“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等热心人士,建立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创办“四老”“新市民”“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阵地,启动“拥抱亲情”关爱工程等。目前,各地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省级品牌活动66项,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6500多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机构3万多个,“代理家长”315万名。

    ——通过“春蕾计划”累计募集资金6亿多元,捐建“春蕾学校”500多所,捐助“春蕾女童班”近5000个,帮助170万人次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

    ——开展“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活动,到2010年,全国将有57.3万孤残儿童穿上爱心毛衣。

    ——大力推进“12·1”关注孤儿万户爱心家庭公益行动,为艾滋病致孤儿童寻找爱心家庭救助。

    ……

    儿童时代是人生的起点,儿童拥有幸福美好的今天,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明天才会光辉灿烂。

    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的命运,与祖国前进的步伐紧密相连。

    让阳光点燃他们纯洁的希望,让雨露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我们坚信,伟大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必将通过当代儿童的奋斗中得以实现。

上一篇:中国的减灾行动(2009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60年儿童工作综述
·中国的减灾行动(2009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年(2009年)
·2008年中国的国防(2009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年)
·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08年)
·中国的法治建设(2008年)
·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2008年)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2007年)
·《中国的政党制度》(2007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18室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