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家记忆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西藏的现代化发展(2001年)
2009-05-21

    综上所述,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年来的发展史,是由黑暗走向光明、由落后走向进步、由贫穷走向富裕、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是一部在祖国大家庭中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tujian.org


    注 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①梅·戈尔斯坦:《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第39、2页,杜永彬译,时事出版社,1995年8月第3次印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② 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陈庆英译,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③阿沛·阿旺晋美:《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载《中国藏学》(北京)
1991年第1期。

    二、西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五十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不懈努力,西藏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tujian.org

    ——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五十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46亿元,比1995年翻一番,比1990年翻两番,相当于和平解放前的30余倍。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五十年前的99%下降到30.9%,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至23.2%和4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迄今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
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珠峰摩托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到2000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482家,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7.21亿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电力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到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电站401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5.6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6.61亿千瓦时,与和平解放前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断续发电的小电站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结束了旧西藏连一条公路都没有的历史。现已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为骨架,包括15条干线公路、375条支线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路总里程达到
2.25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80%以上的乡通上了公路。现已拥有拉萨贡噶、昌都邦达两个民用机场,开辟了拉萨至北京、成都、重庆、西安、西宁、上海、云南迪庆、昆明、香港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等国内国际航线。建成了总长为108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目前承担着西藏80%以上的油料运输。青藏铁路已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在不远的将来,西藏就要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通信事业实现了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全区,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的通信网络。2000年,西藏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84亿元,业务收入完成1.2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79倍和1086倍,二十多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6%和24.3%。2000年底,西藏全区固定电话总装机容量达到17.02万门,用户装机11.11万部;移动电话总装机容量达到12.3万门,用户达到7.23万户;互联网站9家,互联网用户4513户。到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3.93亿元,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居于首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包括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得到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农牧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到2000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36.3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6.22万吨,牲畜存栏数为2266万头(只),基本实现粮食、油类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旧西藏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缺乏城市发展的动力,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不过3万多人,其他人口规模较大的地方也都不过是几千人的较大村落而已,算不上城市。即使是拉萨,也不具备健全的城市运行体系,市政设施几乎没有,城市功能低下。如今,西藏城市规模伴随产业升级不断扩张,到2000年,西藏有建制市2个,县、区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人口49.11万人,城镇面积达到147平方公里。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供水、治安、社区服务等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满足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市容市貌、环境保护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人均10.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4.4%,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城镇发展群体已经在西藏形成。以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tujian.org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增强了与内地、与世界的相互联系和合作。西藏地方的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实现接轨。大量农牧民走出乡村,投入市场经济大潮,下海经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丰富着城乡市场和百姓生活。西藏的名、优、特产品及民族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全国和世界市场。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投资办企业,扩大对内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西藏协议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到2000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3亿美元。 “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进藏旅游已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路。2000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9.83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人数14.89万人;旅游直接收入7.8亿元,间接收入29.8亿元,分别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6%和25.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西藏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开发建设势必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步规划和实施,确保工程项目的论证、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使用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西藏制定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条例》、《地质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及与国家《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形成了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全区的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水、气环境质量保持了比较良好的状态。西藏先后建成了羌塘、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18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其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一半,对保护和改善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西藏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对拉萨啤酒厂、羊八井电厂、拉萨皮革厂、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水泥厂等企事业的废水、废气进行了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区域水环境质量。1991年以来,西藏在“一江两河”地区累计投资9亿元实施开发项目,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改良草场、改造中低产田和大面积成片植树造林,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环境评估指数表明,西藏生态基本上还处在原生状态,是全国环境状况最好的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政府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落实,西藏正在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投资227亿元、建设160个重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使西藏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保护和改善。 tujian.org

    ——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庙垄断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如今,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投入巨资兴办教育事业,一个涵盖普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到2000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956所,在校学生达到38.1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提高到85.8%,文盲率下降到32.5%,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西藏不仅有了自己的硕士、博士,而且有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家现代科研机构,即使天文历算这样的应用技术,也被罩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垄断在寺院手中。半个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逐步建立了25个科研院所,现有专业科技人员3.5万人,学科领域涉及历史、经济、人口、语言、宗教和农业、畜牧、林业、生态、生物、藏医药、盐湖、地热、太阳能等数十个门类。其中,藏学、高原生态、藏医药等学科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旧西藏除了由封建贵族和寺院垄断的传统藏医藏药以外,极度缺医少药,百姓生病既没有钱,也没有地方看病治病。现在的西藏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医藏药已走向全国,逐渐为全国人民所喜爱,并正在走向世界。到200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发展到1237个,病床床位达到6348张,专业卫生队伍达到8948人,每千人拥有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西藏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达到97%。缺医少药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旧西藏常流行的天花、霍乱、性病、斑疹、伤寒、猩红热、破伤风等各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降至8‰,其中有的已经绝迹;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下降到7‰左右,婴儿死亡率由430‰下降到6.61‰;人均预期寿命则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35.5岁增加到67岁。旧西藏人口增长缓慢,在五十年代以前的二百多年间,人口长期徘徊在100万人左右(据中国清朝政府1734年至1736年的户口调查,当时的西藏人口为94.12万人;1953年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申报的西藏人口为100万人,二百年间仅增约5.8万人),而民主改革四十多年来,西藏人口已增加到2000年的259.83万人,增长了1.6倍多。

 相关链接
·逝世人物:侯耀文
·逝世人物:薄一波
·逝世人物:黄 菊
·中国的减灾行动(2009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年(2009年)
·2008年中国的国防(2009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年)
·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08年)
·中国的法治建设(2008年)
·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2008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