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家记忆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西藏文化的发展(2000年)
2009-05-21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文化艺术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早在五十年代,一批进藏的各族文艺工作者与藏族文艺工作者一道,到民间采风,收集了一批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陆续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谣》等一批书籍。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又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搜集、采录和整理工作。八十年代以来,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西藏自治区先后派出调查组,深入全区城镇、乡村和寺院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搜集了藏汉文资料两三千万字,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拍摄图片近万幅。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谚语集成-西藏卷》。有关西藏曲艺、民族民间歌曲、戏曲音乐、民间故事的文艺集成也正在编纂之中,即将出版。这些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西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文艺进行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创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世界著名的《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一部珍贵的长篇英雄史诗,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少有的珍品,但一直是通过民间说唱艺人口头流传。为了保护藏民族的这一文化瑰宝,西藏自治区于1979年成立了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专门机构,进行全面搜集、采录、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国家将《格萨尔》列入“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经过20年的努力,共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除去异文本约有100部,现已正式出版藏文本70余部,总印数达300余万册,使这一长期零散传唱的口头文学变成了一部系统完整、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文学巨著。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若干种译成英、日、法文出版。这在藏族民间文艺遗产的保护以及出版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藏的现代文学艺术事业在同民族传统形式、风格和特色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批从内地进藏的各族文艺工作者一边深入现实生活,一边发掘继承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作了一批诗歌、小说、歌舞、美术、电影、摄影等作品,给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的西藏带来了新的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经验。一大批爱好文艺的藏族知识分子参加到新的文艺队伍中,创作了一批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艺作品。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西藏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和《翻身农奴把歌唱》、表演唱《逛新城》、歌舞《洗衣歌》、音乐舞蹈史诗《翻身农奴向太阳》、话剧《文成公主》、电影《农奴》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近50年来,西藏专业文学艺术工作者共创作和演出了569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编文学艺术作品和舞台剧(节)目,其中获全国性奖51项,全区性奖121项。全区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近5年来共演出4887场,观众达279万人次,每年为基层群众演出达400余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群众性的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以后,翻身农奴在广大城乡纷纷成立业余歌舞队和藏戏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自编自演了众多反映翻身解放后新生活的节目。1963年举行了全区第一次群众文艺汇演,并组成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演出了一批既有新内容又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好节目,展示了群众文艺创作的新水平。近5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援下,西藏的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显著加大,累计投资1.4046亿元。目前,西藏已建成各级群众艺术馆、综合文化馆和文化站400多个,这些文化场所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西藏图书馆于1996年7月开馆,现已接待藏族读者10余万人次。西藏现有县级乌兰牧骑演出队17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160余个,他们常年活跃在农牧区,深受群众喜爱,不少节目在全国性和自治区文艺汇演中获奖。各地、市、县还举办不定期的群众文艺汇演,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近几年,每逢藏族传统节日“雪顿节”,西藏都举行藏戏、歌舞演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自娱性传统文化活动。洛扎县(藏戏、歌舞)、比如县(民间造型艺术)、贡嘎县昌果乡(民间舞蹈)、昂仁县窘日吾齐(藏戏)、江孜县(藏毯纺织)还被国家正式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国家投资260多万元在堆龙德庆县建成了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并于1996年成立了西藏少年儿童艺术团。西藏少年儿童艺术团两度赴北京演出,并于1998年赴美国参加国际儿童艺术节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1995年至1999年,西藏自治区先后派出包括藏族群众业余演出团在内的40个艺术团组360人次,到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藏学研究全面展开,藏医藏药重放异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意义的藏学研究。如今西藏的藏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藏学已成为一门公认的世界性新兴学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大大突破了藏族传统文化“大小五明”的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和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基本学科,成为对西藏社会进行全面研究的一个宏大的学科体系。据统计,中国现有50余家藏学研究机构,1000多名专家学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藏的藏学研究是从和平解放后开始起步的。七十年代起,西藏陆续组建了以西藏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一批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西藏社会科学院先后完成了《西藏通史》(藏、汉文)、《夏格巴棗西藏政治史(批注)》、《西藏古代近代交通史》(汉文)、《藏族哲学的理智》(藏文)、《西藏哲学词典》(藏文)、《藏学文献目录索引》等一批重要专著的编写,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西藏研究》已成为全国中文期刊社科类百种优秀期刊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西藏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获得了空前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很多科研成果不断地填补藏学研究领域各专业的重大学术空白,为整理、发掘、抢救藏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藏学汉文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取得巨大成绩,目前已编辑出版了200多部共500多万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研究藏学及汉藏关系史、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关系史提供了丰富的佐证和可信的史料。同时,藏学界与国外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接待了国外专家学者200多人,并经常派出专家学者出国讲学,开展合作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藏医藏药具有突出的藏民族特色,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族医药学宝库中独树一帜。然而,在1959年前,西藏的医疗机构仅有拉萨“门孜康”(即藏医星算学院)和药王山医学利众院两所,门诊建筑面积总共才500平方米,从业人员不足50人,条件十分简陋,日门诊量30?0人次,主要是为贵族、领主和上层喇嘛服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藏实行民主改革40多年来,国家拨款8亿多元发展西藏的藏医藏药事业,促进了藏医藏药的蓬勃发展。目前,西藏的藏医机构已发展到14所,同时还有60多个县医院的藏医科。1959年,西藏各类藏医药人员只有434人,而到1999年,西藏在编藏医药从业人员已发展到1071名,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61名,主治医师166名,医师和医士844名。由“门孜康”和“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合并发展而成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现有建筑面积十几万平方米,工作人员4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0人,病床250张,对广大藏族群众实行免费医疗政策,年门诊量达23万人次。该院建立了门诊部、住院部、制药厂和藏医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胃肠病科、小儿科等门诊科室,还建立了预防保健、口腔、眼科、藏医外治科等20多个专科门诊,并设有放射、检验、B超、心电、胃镜等现代化的医技科室,除采用传统藏医医疗手段治疗疾病外,还采用西医与藏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丰富和发展了藏医诊治手法和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藏医药学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各级藏医机构积极开展藏医药科学研究,搜集整理近百部藏医学文献、专著,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医药学理论、医德与师承、藏医本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成果问世。《四部医典》(藏汉文版)、《蓝琉璃》、《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医诊断学》、《藏医新剂学》、《藏医名医列传》等32部专著已付梓出版。西藏藏医学院建立10年来共输送各级各类藏医药人才615名。藏药生产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目前西藏有10多家藏药制药厂,其中自治区藏药厂拥有两条生产线,产品共有110多种,年产值4610万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藏医药正在走向世界,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每年有大批外国专家、学者到西藏考察藏医学,美、英、德等国还引进了藏医藏药,一些国家派出留学生到西藏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藏医药学这门古老的科学,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提高西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造福人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tujian.org


    六、人民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旧西藏没有一所近代意义的学校。寺院垄断着教育,仅有的极少数官办的僧官和俗官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贵族子弟。广大农奴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文盲占95%。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办的国立拉萨小学,盛时学生也不足300人,办学10多年,仅有12人高小毕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直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藏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为依法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西藏自治区于1994年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办法》和《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规划》,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对教育实行倾斜政策,明确规定自治区年度财政预算和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教育部分所占的比例均要达到17%。1990-1995年,自治区地方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累计投入10.3亿元。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教职员工已达到22279人,其中专职教师19276人,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师资占80%以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藏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西藏已拥有中学101所,小学820所,教学点3033个,中小学在校生354644人,其中区内初中在校生3475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451人。西藏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3.4%,实现了在牧区普及三年义务教育、农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主要城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建立了16所中等专业学校,在区内外学习的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达到8161人。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西藏的青壮年文盲率由1951年前的95%下降到1999年的42%。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先后创办了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4所高等院校,现有在校学生共计5249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几十年来,西藏已培养大学毕业生2万余人,中专毕业生2.3万余人,有了一批藏族博士、硕士,并已拥有一大批藏族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名医、文学艺术家等专业人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逝世人物:侯耀文
·逝世人物:薄一波
·逝世人物:黄 菊
·中国的减灾行动(2009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年(2009年)
·2008年中国的国防(2009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年)
·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08年)
·中国的法治建设(2008年)
·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2008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