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土地紧张已经十分突出,引起专家的关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小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珠三角土地缺乏颇为普遍,如继续沿用目前的开发模式,深圳、东莞等许多城市现在的土地储备只可开发十年左右。
刘小玲说,广东近20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以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推动的。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凭借中央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转让土地、出租厂房、收取租金,快速发展“三来一补”、“三资企业”。在这种“以地生财”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采取“低地价”或“零地价”竞争策略,推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的工业化,但付出代价亦是巨大:首先是使国有、集体所有制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其次是造成土地低效利用,闲置浪费,使广东土地后备资源呈现不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1998年开始,广东省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一直低于人均0.05公顷的警戒线。从广东省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来看,1994年以粮食和耕地计,分别超载29%和30%。超载率逾五成的地区有深圳、汕头、潮州、揭阳、广州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十分短缺的耕地资源,大大限制了广东省的发展空间。按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1996年至2010年的14年间,安排建设用地372000公顷。但按省政府计划,GDP年均增长速度要达10%左右,每年需投入耕地大约18万公顷,现耕地投入的规划数与预测数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供求矛盾突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小玲认为,广东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高、尖、精等高附加值产品,劳动密集型可向泛珠三角其它省份转移,以解决土地缺乏问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