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资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国土资源部:落实防灾责任制 加强汛期地灾防治
2009-05-25
前一阶段,广东、广西、福建、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出现强对流天气,强降雨引发了大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说,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从气候条件看,近年来气候转暖,降雨增多。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今年汛期中国将出现南北两支多雨带,同时北方也出现了一支多雨带,这是近两三年间没有的现象。北方多雨带位于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东北南部、华北东部地区。南方多雨带位于江淮、江南、华南西部、云贵高原等地。

tujian.org

  从中国地形、地貌条件看,中国山地多、平原少。在南方丘陵山区,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坡度和重力条件,有古风化壳存在,强降雨就有可能诱发滑坡。北方,像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增多,易形成坍塌等灾害。加上近年来高速公路、铁路的修建,水利工程的兴修、矿业开发活动的活跃,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等,留下了不少地质灾害隐患。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因财力所限,中国无法彻底搬迁受地灾威胁的群众。从上述因素看,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tujian.org

  姜建军介绍说,根据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今年汛期,中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川东、鄂西、湘西、秦巴山区、黄土高原等区域,仍将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降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一些山区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区、矿山开采区和东部沿海开挖、推土弃渣、抽取地下水、水库蓄水等人为活动频繁地区,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情况也将呈高发趋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上述情况,姜建军强调,各地要以非工程治理措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重点地区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政府责任,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预报、及时撤离,尽最大可能避免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tujian.org

  主要工作,一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的广大山区农村,要通过加强巡查、排查,查找那些位于房前屋后的隐患点、危险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群测群防措施,落实防灾责任制和监测责任人,做好应急转移疏散的准备工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是对那些位于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落实部门防灾责任制,切实把防灾责任和监测任务落实到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要密切与气象部门配合,继续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特别是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内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电话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作好随时转移的思想准备。 tujian.org

  四是要做好各个层次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条件的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协助地方政府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演练,做到临灾有预案,避灾有路线,抢险有办法,灾后能重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内蒙古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总价8.81亿
    ·南京推出7幅地块出让 太平南路出让地下土地
    ·广东省国土资源监督检查条例元旦正式实施
    ·大规模调查表明:多数安徽农民不赞成土地私
    ·内蒙古: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进
    ·深圳市出台了八大政策严管土地
    ·贵阳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召开
    ·广西国土资源厅实行新闻发布制 及时通报工
    ·江苏明年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电子化
    ·厦门市土地管理出台新举措 保护失地的农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