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医药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甲流患者居家隔离治疗成功
2009-07-28

(记者周颖通讯员陈宇、寒冰摄影报道)“江门市首推的甲流患者居家隔离治疗效果明显,本周三,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14名甲流患者全部出院。”昨日,记者从江门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目前一段时间内,甲流还存在学校、社区聚集性流行的可能性,江门市下一步防治工作将以严防其在学校、社区传播为主要任务。

  首创居家隔离治疗

  6月24日,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发生一起学校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先后有14名小学生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当天,经江门市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会议讨论决定,对北郊中心小学临床症状表现较轻的12名甲流患者实施居家隔离治疗,2例收治定点医院,创造了“居家隔离治疗与住院治疗相结合,中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江门防控甲流模式。

  至6月30日,12名居家隔离治疗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和对症治疗而康复,于当天解除居家隔离治疗。另外,144名密切接触者也于当日解除居家隔离观察。江门市首推的居家隔离治疗做法得到了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高度肯定。

  江门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对江门市首起学校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实行分类管理,居家隔离治疗,此做法在内地开创先河,为广东乃至全国的防控甲流做出有益的尝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介绍,居家隔离期间,病人必须在家,不能外出。蓬江区政府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既定方案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每名病例每日巡诊巡查两次,上门送医送药,每天测量体温,观测临床变化,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相应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江门市级专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卫生局还派出了心理医生为相关人员进行了心理辅导。

  病源仍在进行追查

  直至6月30日,江门市共有两间学校出现了学校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有关部门一直在查病源。江门市疾控中心主任黄宝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一些迹象,疾控部门已形成对病源的初步观点。

  其中北郊中心小学附近有一网吧,蓬江区原来的2例散发甲流患者曾经出入过这间网吧,但由于相隔时间较远,目前只能初步怀疑是有隐性感染者将病毒带到了北郊中心小学。而台山康和小学则可能是与输入性病例有关。但目前关于病源的追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社区和学校防治为重点

  据悉,江门市下一步防治工作将以减少二代病例,严防在学校、社区传播为主要任务。

  江门市疾控中心将广泛宣传流感防治知识,让普通市民学会预防方法和手段;同时,将加强对学校、社区的动态监测工作,为预防提供决策论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目前一段时间内,甲流还存在学校、社区聚集性流行的可能性。”黄宝明表示,接下来还可能出现散发的流感病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个趋势不会停止。

  黄宝明认为,接下来应该重点进行社区方面的防治工作:包括让群众知道预防甲流的方法,做好自我防护,为预防下一阶段发展打下可靠基础;在社区、学校进行监测,了解这段时间整个甲流在人群、学校里的流行趋势,以便提供防治措施;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减少环境、气候等其他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江门市卫生局副局长程学斌则强调,由目前公布的甲型流感病情和病种来看,市民也不必过于恐慌。为了进行预防,他建议市民应该勤洗手,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房子每天至少要通风半小时以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卫生部督查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宣武区卫生局至今没有答复
    ·基本药物目录将“瘦身”软着陆
    ·一批不合格涉水产品被曝光
    ·二季度食物中毒事件增多
    ·不顾危险保护受害群众 夜以继日抢救伤员
    ·职业病防治应列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我国将分七大区域设置医疗中心
    ·山西医生为河南患者捐献干细胞
    ·石家庄妇产医院帮产妇训练盆底功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