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医药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免费补服叶酸将推山西经验
2009-07-28

  (记者张昊华王鹏)山西省通过为农村孕前和孕早期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从1997年的102.27/万下降到2008年的19.82/万,大大提高了该省出生人口素质,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今后,这项措施将作为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997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显示,山西省神经管畸形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在全国发生率最高。该省当年启动并实施“削峰工程”,广泛宣传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建立孕期B超筛查机制和网络,推广和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提高胎儿畸形的诊断技术水平。

  2008年,中西部出生缺陷防治项目先期在山西省10个市的52个贫困县实施,覆盖600个乡13292个行政村。中央财政提供452万元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其中270万元用于叶酸采购。每个项目县都有2.5万元宣传经费,叶酸发放工作补助1万元。截至2008年11月,该省叶酸发放量达到40万瓶,发放率为74%。

  据该省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明确了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三级预防为手段的项目宗旨,提出在“看服第一片”基础上的“311”叶酸管理模式,即3天内督促2次,1周检查1次,1个月督查服药后填报数1次,防止领而不服或漏服,确保叶酸服用效果。要求在免费服用叶酸的同时,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并登记,确保产前检查5次以上,B超检查2次以上,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水平。

tujian.org


  2009年,中央财政又提供468万元在山西省实施中西部出生缺陷防治项目。截至今年2月,该省服用叶酸的待孕妇女已达8.15万人。

  从今年起,我国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央财政投入1.59亿元,对约1200万名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免费增补叶酸,以降低神经管缺陷等发生率。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有关负责人说,山西省免费补服叶酸的工作模式值得各地借鉴。


  链接  

  增补叶酸可有效预防神经管畸形

  神经管缺陷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出生缺陷,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从胚胎发育时神经管不能闭合,就会产生神经管缺陷,导致无脑儿、脊柱裂、脑积水、死胎或者出生后夭折等,能存活者通常也有精神和身体上的缺陷。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资料显示,近年来,神经管缺陷是排在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前5位的疾病之一,是其中发生率高、后果最严重的出生缺陷之一。

  研究证实,妇女妊娠前后每天服用0.4毫克叶酸,可有效预防神经管缺陷。此外,增补叶酸还可减少15%的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等出生缺陷的发生。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年~2011年)》确定的重点工作,卫生部决定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从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项目的总目标是,到2011年年底,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达到90%,叶酸服用率达到90%,叶酸服用依从率达到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泌外和妇科九病种临床路径征求意见
    ·解放军疾控所获国家实验室资质
    ·加拿大研究发现:“察言观色”东西方人有差
    ·英国一麻醉师“摆乌龙”病人被弄成“活死人
    ·调查:75%大学生介意伴侣曾与他人有婚前性
    ·持北京绿卡可上生育险 无绿卡者费用由单位
    ·北京“吹牛”药品广告下降5% 将加大检查力
    ·上海07年常住人口1858万人 08年有9项计生任
    ·贵州正安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疫区封锁
    ·“全国爱肝日”:专家提醒乱服减肥药易患肝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