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创新高至399833t |
2009-07-30 |
|
我国因素对铜需求的的引领在继续,4月份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再创新高,而对铜的需求在收储因素将告一段落并且铜的消费淡季即将到来之季,5月铜进口未必会如此乐观,LME铜库存的减少趋势也当随之减缓。2009年以来,我国因素对铜需求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我国收储、废旧金属供应短缺、需求在回升、消费商重建库存,其中收储影响较大。 排除收储因素之后,观察历史上未锻造铜及铜材的进口数据可以发现,在过去5年中,均表现为下降态势,05年进口量环比减小幅度较小为0.40%,其他年度均有降幅从17.71%至37.84%。今年,如果把收储因素对铜需求的影响算进来,5月份铜进口环比下降几乎是没有悬念的,只是幅度大小的问题,进口量的季节性下滑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比往年更大的冲击。在需求回升的支撑随季节性逐渐淡化后,铜价或将于5月下半月后再度调整。 5月11日,国务院颁布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针对目前的行业现状,推出了“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家收储机制”。收储对金属价格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该机制的建立也是必要的,但是重在完善,我们在前期报告中曾强调,收储对行业的作用是一种双刃剑,弱市中的价格强势反弹会形成负面影响,有违于市场规律。而对铜的收储来讲,我们以为收储已经起到了稳定价格的效果,暂时继续收储的可能性很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国因素中比较有利的一面是我国政府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改变,中国央行在5月6日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下,“我国货币信贷适度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果金融危机继续深化,“信贷仍需要一定力度的增长”。中国政府放宽贷款限制后新释放的银行贷款意味着有大量资金在推动制造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进口量的季节性下降幅度。 我国需求仍然将引领铜的需求,而世界铜需求不乐观使铜需求的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发达国家的PMI指数仍然在萎缩区内,而没有世界经济的转暖,铜的需求的是不可能大规模恢复的。我们维持铜业“中性”的投资评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