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文化报记者卢毅然报道:6月2日,以“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经过热烈的发言讨论,与会各国代表达成了《成都共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主题发言,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委员会主席阿瓦德·阿里萨勒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31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官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官员等出席论坛。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亚伊提议,与会各国代表在论坛发言开始前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死难者默哀。诸如“5·12”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地震和海啸、战争等各种灾难严重威胁、破坏着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发展,探讨和建立应对灾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文化课题,也是本届“非遗节”国际论坛关注的焦点。
在题为《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发言中,周和平介绍、阐述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抢救和保护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做法和情况。周和平指出,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群众生命和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受损严重,大批实物、资料和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被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失去生命或丧失传承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政府领导中国人民奋力抗震救灾,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同时高度重视抢救和保护地震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规划,积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工作是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也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tujian.org
周和平还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情况。他指出,中国地域辽阔,每年都有自然灾害发生。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中国政府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政府一定会认真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进一步加强国际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组织和各国共同携手,认真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保护方式,不断开拓进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与会各国代表在发言中纷纷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表现出的伟大精神表示敬佩,对中国政府在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积极抢救和保护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表示赞赏,并表示希望与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国内知名专家刘魁立、乌丙安、田青、吕品田、祁庆富等先后发言。与会各国代表经广泛探讨交流,达成并发布了《成都共识》。《成都共识》将刻碑竖立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