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段时间,笔者去上海看昆曲演出,主持人来自央视国际频道,笔者说起对昆曲的热爱,却被她戏称为“古董”。忆及在学校时,有一次传统文化社团的活动请了一位学校领导,他看后却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复辟吗?”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对传统文化要慎重。去年,学界还有人称孔子为“丧家狗”,有人说“孔子打劫了儒家,儒家打劫了传统文化”等。
不但是所谓的知识人士,许多普通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是很正面。比如有人说诵读文化典籍“搞的还是孔老二那一套”;传统戏曲似乎应当是老年人的专好,年轻人喜欢就是“未老先衰”;语涉诗词文言,便是“迂腐”;在传统中医药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时候,有些人却要“万人签名取消中医”……
这一切的潜台词就是:传统文化仍然是老旧、落后、迂腐,应当被打倒。同时这也表明,上个世纪对待传统文化的极“左”遗毒尚未清除干净,对传统文化不加分析一味排斥还是一部人的“集体无意识”,这是值得忧虑的。要做好当代的文化建设,就必须正视这种现象。
传统文化内容博杂,其间自然有不少内容值得警惕,必须要有所取舍。但同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我们更应对文化传统抱一份敬重,存一份宽容。长衫短袖,不过是衣服的不同样式;戏曲歌曲,不过是艺术的不同形式;文言白话,不过是语言的不同方式,为什么大家对各种奇装怪头、网络语言都态度宽容,对这些现象就不能包容呢?对待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应存“敬意与温情”,何苦患上“文化自虐症”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相较我们邻国韩国、日本的民众对待自身传统文化的尊重,我们理当反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了基本态度,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则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首先做好普及工作,使传统文化进入国人的知识结构进而成为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即使是批判也不会停留在低层次的苛责甚至“谩骂”层面,否则“传统文化”就永远是官方的说辞和专业人士的“玩具”,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资源,更不能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况且在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不能宽容的时候,这些提倡会适得其反,更加引起他们的排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