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什么是我们与众不同的软实力
2009-05-20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除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之外,起决定性的作用、能够影响他人他国的精神和文化力量,这其中包括国家的外交能力、文化输出能力、价值观、文化产品、精神财富等等。近日,记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走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

  田青认为,尽管近年来“软实力”这个词汇已频频见诸媒体,但它显然不如经济、政治力量那般受人瞩目。“其实软实力是更为本质的力量,但中国对世界的文化影响力与它的经济实力相比,仍然不相匹配。这些年来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大多是物质上的变化,几乎没有什么是关于软实力的。”田青说。

  要提高软实力,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软实力。田青认为,构成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就是中华的传统文明,这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由孔子、老子、孟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先哲们的精神力量。如“和”这个概念,古人云“以它平它谓之和,以水济水谓之同”,“它”是异者,与和自己不同的人达到和平状态,这才是和,而不是你我完全相同,这种观念就与西方很不相同。二是草根文化。比如中国的民俗节日、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无不浸透着中国传统思想、精神、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和智慧,它们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也是今天我们非遗保护的主要对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Editor:Z.J.Y   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太多的宝藏可以与世界分享,只是缺少了善于发现的眼睛。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我国在日本举办了“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田青担任该演出的策划和艺术总监。晚会首先出场的是古琴,演奏前主持人讲的“空城计”的典故和出场的唐琴,深深吸引了台下的日本观众。侗族原生态歌舞、新疆木卡姆表演也非常受欢迎。随后,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大型展览和专场演出再次获得了极大成功。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一位局长在观看展演之后激动地说:“你们的演出对发达国家是一个震撼,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激励。”在这些活动中,中国的软实力得到了集中的展示。

  “中国正处于一个改天换地的时代,与现代化的滚滚洪流相比,‘非遗’保护的力量显得很弱小,但中华民族的‘失忆’不但对民族自身,甚至对整个人类历史来说,都是一个背叛。”田青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非遗”保护的目的就是保护,而不是创新,保护和创新是两个概念。有人说保护就是创新,这是片面的,故宫如何去创新?在这一点上,日本实行双轨制,保护的就是保护,创新的就是创新。创新是另外去创,而不是在保护的东西上创。当然,搞创新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但并非把传统加上现代的包装就是创新,而且很多东西是不可以创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田青说:“‘非遗’保护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我们要通过“非遗”保护,让祖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并介绍给世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华民族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的魅力”。他认为如何在“非遗”保护和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化同步前进;如何找寻出并坚守住中华民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让其成为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是摆在 “非遗”保护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Editor:Z.J.Y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