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汉学家顾彬再度“炮轰”中国文学
2009-05-20
  “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思想的内在力量,他们的力量都去了哪儿?以前是政治,而现在则卖给了市场!”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教授近日在南京又出高论。

  这位爱喝白酒的老外汉学家,因3年前那句“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而闻名,此次来华,顾彬再次就此澄清“我只是说90年代一些美女作家的作品是垃圾”,他认为,自己的观点“被断章取义了”。

  此次顾彬受聘为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受聘会上,顾彬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与中国学者探讨文学学术问题。“我1974年、1975年(30岁)来中国后开始学习汉语,然后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

  顾彬教授精通多门外语,除了是一名汉学家,他还是一名翻译家。顾彬翻译过多部中国文学作品,最爱中国诗歌,对中国古代文学也颇有心得,喜欢苏东坡。他最近出版的新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而这一次,顾彬似乎依旧不知“吃一堑长一智”这句中国俗语,再次“炮轰”中国现当代文学。他说,德国人对中国当代作家的看法是,“他们是真正的作家,还是商人?”“真正的作家是不会去写剧本的,但是中国许多作家去写剧本”,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太主张‘性与罪’了”。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远离市场,应该充满爱,努力去帮助别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面对顾彬的“狂轰滥炸”,当天受聘会在座的作家、评论家均认为,顾彬的观点过于偏激、以偏概全。“中国当代文人下海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中国文坛的全貌”,“中国也有许多清新作品,有许多专注于创作的作家”。而评论家们则提出,“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特背景和特点”,“文学评论的标准不是唯一的”,“用欧洲精英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学是否合适?”

  此外,顾彬还注意到,“中国当代作家普遍古文不好,而且他们基本上不会外语”,“1949年以前的中国作家基本上都是翻译家,可是现在的中国作家都不翻译”。顾彬认为,古文功底差,使得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语言失去了传统语言的韵味和力量。而现当代作家如果不会外语,就不能看外国原文作品,从而失去了文学创作的参照系。“1949年之前的林语堂可以用英文写作,张爱玲的英文也很漂亮,她用英文写的小说比中文好得多”。

  针对顾彬对当代作家语言方面的批评,著名作家苏童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家还是有发展母语的野心的,如贾平凹、王安忆等都对母语的使用和发展做出了执著的探索”。针对顾彬对孙犁语言的批评,作家黄蓓佳指出“孙犁作品中那种水濛濛的东西,外国汉学家可能是无法理解的”。

  与中国教授、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大学生们聚在一起座谈,顾彬说,这种自由的氛围让他“非常感动”。顾彬说,他爱中国现当代文学,但是“爱,和批评、批判并不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顾彬的这一说法,不少与会者表示认同。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教授说,“批评与被批评的雅量是促进文学生长的根本”。另一位教授也认为,学术需要有争论才能发展,也许我们的作家的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顾彬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至少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他者”,他的批判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对待顾彬的观点应该如同用渔网打鱼一样,重要的不是看漏掉了哪些东西,而是看捞起了哪些东西。”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这样总结道。(来源:《中国青年报》 刘作楣 记者 李润文)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