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视点:京剧新流派为什么难产 |
2009-05-20 |
|
今年,北京京剧院将迎来30岁生日。尽管该院名角众多,斩获国家级奖项无数,但从建院时的梅、尚、程、荀、马、谭、张、裘、赵九大流派,到今天仍旧是这几大流派各领风骚,30年中没有出现一个新流派。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体制与流派的产生关系最为密切。“所谓流派首先是演员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次是要得到观众的承认,然后不断在实践中强化这种风格,最终形成流派。流派的产生必须要有艺术表达的空间,如果按照现在专家、院团的选材标准,程砚秋无疑是左嗓子,几乎不可能唱下去。”
傅谨认为,艺术制度从演员中心制变为导演中心制也成为了另一制约因素。“流派的核心是演员,表达个人风格的剧目自然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有以某个人为中心创作的剧目。现在院团体制的创作不仅不主张强调演员的个人风格,相反,每个作品都有着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在里面。”
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表示:“院团体制不同于以前的戏班,以前是以角儿为中心,演员根据自身条件来排戏、设计唱腔,久而久之便有条件形成流派。现在的艺术门类太多、太繁杂,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也更多元,这些都是新流派难以产生的瓶颈。”
在很多场合,刘长瑜、张学津、李维康、于魁智等人的名字常常被提及。他们的唱腔、做派不同于前人,有自己的个性,完全具备了产生新流派的条件,但因种种原因,这些名角至今也没有自成一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傅谨看来,观众在流派产生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流派是在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狂热的拥戴互相激荡下产生的,但是现在能够辨别好坏的观众太少了,很多人能够分清是什么剧种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的中青年演员已经丧失了非常大的观众群体。” (《北京青年报》3.19 郭佳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