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体育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白岩松抛乒球危机论惹争议 谁知国球也是苦出身——中图社
2009-05-20
  横滨世乒赛虽已落下帷幕,但关于中国乒乓军团包揽金银牌的议论还在继续。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抛出了“盛世危机”论:“中国强势包揽乒乓球世界冠军,这项运动已到了最危险时刻,再下去没人玩了”,“国乒辉煌背后有着更残酷的绝望”,“中国乒乓球将和中国足球一样,没人关心”……   国乒包揽金银牌真的引发危机了吗?本报记者张玮和陈华对此也有话要说。   不要糟践自己   张:说实话,现在看乒乓球比赛确实没当初的激情了。记得1995年天津世乒赛,男团大战中国3比2险胜瑞典捧杯,看得我手心全是汗。但现在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知道肯定是我们赢。   陈:是啊。从这个角度来说,乒乓球运动确实存在很大的危机。但我觉得,要正视这个危机,并不等于要“糟践自己”。现在好像一部分人有种观点:以前的金牌“粒粒皆辛苦”,现在的金牌太容易拿,反而不值钱了。   张:要知道,我们也是“苦出身”。1989年世乒赛,我们的直板快攻被欧洲的弧圈球打得找不到北,男团、男双、男单和混双全军覆没,当时李富荣感叹“输到只剩裤衩”。今天的局面,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练员和球员用刻苦钻研和训练换来的。看人挑担不吃力,局外人尽说风凉话,这对他们不公平。   陈:所以,我们虽然要正视危机,但首先要明确态度:中国运动员还是要保持高水平,力争世界一流。我们不能糟践自己,自废武功。   做强乒超联赛   张:其实所谓“危机”,“危”中也有“机”。比如这次包揽金牌,在全世界面前又给中国乒乓球做了一回大广告。这个广告有用吗?当然有用,这给我们搞好乒超联赛提供了足够的底气和理由。   陈:发展到目前的境地,乒超联赛的宗旨不应仅仅停留在提高中国的乒乓球水平了,而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成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员心目中的圣地,海纳百川,共同提高。   张:对,就像美国的NBA。当年第一届“梦之队”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场均能赢人家40分以上,大家一看:哇!NBA果然是篮球运动员的最高舞台!广告做好了,才能吸引各方人才。现在美国“梦之队”拿奥运冠军没那么容易了,那是因为其他国家队里都有在NBA中锤炼出来的优秀球员了。比赛有了悬念,篮球运动也大大发展了。   陈:中国乒乓现在有“养狼计划”,这是“送出去”,但同时也要更多的“请进来”。这个“请进来”与其他运动队请高水平教练或外援不同,其实是“请进来一起玩”。   张:就是这样。姚明当时的水平真的够当NBA的“选秀状元”?我看不见得。但这个关于“状元”的“秀”却给NBA带来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哪天我们的乒超联赛把松平健太列为“状元”,让波尔荣膺“最佳外援”,日本人和德国人对乒乓球的关注度肯定会有所提高。当然,这不是一家或几家俱乐部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主管部门从全局考虑,打造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中国乒超联赛。   真正成为国球   陈:刚才是从竞技角度谈乒乓的发展,但我一直觉得,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应该转变唯金牌论的观念,让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个轮子一起转。这也是这次“危机”带来的一个契机。   张:完全同意。这次世乒赛恰逢五一长假,据说收视率不错。但我身边的年轻人都不怎么关心,可以想象,真正撑起收视率的,还是对乒乓球有深厚感情的中老年球迷。   陈: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乒乓球在中国被称作“国球”,但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打篮球,打网球,甚至玩台球,中小学生里会打乒乓球的恐怕并不多。如果那批老球迷退出舞台,我们的“国球”将何去何从?   张:在这一点上,我们还真应该学习一下日本的“国球”棒球。他们的棒球真正做到了全民普及,很多小学生放学之后就会三五成群去打棒球,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动画片《机器猫》里经常有这种场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球”。   陈:是啊。我觉得要改变这个现象,需要国手们的配合。他们不要老是闷头“闭关”训练,然后一出关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平时完全可以下下“基层”,和普通的乒乓球爱好者进行沟通交流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兴趣,普及乒乓球运动。   张:是啊,基层学校也可以引进乒乓球课,手段可以多种多样,目的只有一个,让乒乓球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陈:所以说,这次“危机”虽然带来了烦恼,但也从两个方面给我们发展乒乓球运动提供了思路:一是如何避免在国际上“一家独唱”,二是如何避免在国内“曲高和寡”。如果能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中国乒乓球的“盛世危机”也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