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肉搏
上周,一汽大众今年最重要的新车型,新迈腾(B7L)在上海首次亮相,其加长的轴距,更多的豪华配置,更为大气的外观,让其定位注入了更多公商务内涵,似与刚上市不久的上海大众新帕萨特有所相似。
的确,正如一汽大众一内部人士所言,新迈腾会在突出操控和科技感的基础上,增添更多豪华舒适改进,与上代迈腾主打家用定位相比,新迈腾希望满足更多用户需求,包括更多公商务购车者。而与此同时,新帕萨特则在沿袭沉稳大气的公商务定位的基础上,在动力配置和操控性上做了全面升级,“兄弟二人”之间此前略有差异的动力配备,如今也已一致了。
尺寸接近了,动力配置接近了,市场定位也有了更多交集,兄弟之争是否会升级呢?
【关系解析】
上海大众帕萨特车型源自1996年诞生的大众PASSAT B5,1999年首次国产,之后上海大众又先后进行两次改款,分别是2005年推出的帕萨特领驭和2009年的帕萨特新领驭。在基于B5的帕萨特国产7年后,其新一代原型车B6于2007年意外落户一汽大众,这一方面是由于一汽大众尚无B级车,另一方面,帕萨特领驭依然有旺盛生命力,暂无必要换代。为避免重名,B6取名为迈腾。
如今,新领驭的换代车型——新帕萨特已于4月17日上市,其由德国大众汽车与上海大众联合研发,是面向中国和北美市场的新车型。新帕萨特至今接受订单近5万份,上海大众预计全新帕萨特在B级车市场的占有率能够超过10%。
另一方面,基于大众第七代PASSAT的一汽大众新迈腾也呼之欲出,其与前者一样源自PQ46平台,并顺应中国市场做出了更多的本土化改进。
【定位】
新帕萨特沉稳大气,不张扬,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以公商务为主兼顾家庭使用,其竞争车型主要是天籁、君越和雅阁等车型。新迈腾则注重纯正德系风格,拥有扎实的底盘、严谨的内在细节和领先的技术配备,通过强调豪华舒适的配置,其定位也在个性运动、家用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一定公商务内涵。
【价格】
新帕萨特的厂商指导价为21.88万-31.08万元,较领驭小幅提升。据上海大众北京经销商介绍,目前新帕萨特暂无现车,且累积订单较多,而现款领驭仍正常销售,暂无退市计划,二者在价格上形成互补,形成一个覆盖B级车市场的全面价格区间。
新迈腾的“原型”B7L在英国的价格在2万英镑左右(约合人民币19.5万元),不过一汽大众某内部人士表示,其国产之后会有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价格,与现款迈腾相比会小幅提升,但与新帕萨特应该不会相差太大。目前现款迈腾还在正常销售,经销商表示,新老迈腾将会有并存一个月左右,现款迈腾预计在七八月间停产。
【点评】
事实上,领驭和迈腾此前并不存在太大竞争,如一位上海大众经销商所言,选择领驭的客户很少考虑迈腾。这两款同源B级车,在设计、定位和营销上的差异化,共同提升了大众在华的B级车市场份额。
【各自特色】
尺寸 新迈腾可能在宽度上将略逊于新帕萨特,但其长度则会比新帕萨特略长。全新帕萨特的长度为4870mm、宽度为1834mm,轴距达到2803mm。新迈腾相比原版在轴距加长了100mm的同时,也在底盘、悬挂以及动力调校等方面全面适应了车身加长。
动力 新帕萨特的动力总成升级,与新迈腾一样配备1.4T、1.8T和2.0T三种发动机版本,此外新迈腾可能还会引入3.0L V6发动机。二者均采用DSG双离合变速器。
外观 新帕萨特前大灯的LED灯饰迎合了继奥迪A4L后,国内消费者对此类设计的热捧,更具动感的尾灯设计使新帕萨特趋向年轻化。新迈腾的散热隔栅和尾灯LED造型则与辉腾类似。
配置 新帕萨特的门板和中控台都采取了软性橡胶作为主要材质,门侧扶手的柔软度也很足够,采用与CC极其相似的座椅类型,承托力与侧向支持都很到位。
不过对于以商务为主要诉求的车型来说,新帕萨特座椅的乘坐质感还是稍微有些偏硬,柔软度还需加强。相比之下,新迈腾更强调豪华感的内饰及高科技配置,如哑光材质、真桃木,以及在C级车上才使用的织绒材料和丹拿音响等。值得关注的是,新迈腾是否会在底盘调校方面做出更多适应中国道路的改进,这曾是上代迈腾逊于领驭的地方。
【营销过招】
从已知的信息来看,新帕萨特更强调的是其“美版帕萨特”身份,以及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的联合开发,如何全面适应中国本土需求。其希望瞄准中高端商务客户,强调格调与生活方式。
而目前新迈腾的大规模营销宣传还未启动,它更强调的是其正宗的德国大众血统,源自大众第七代B级车的最新技术,以及采用大众顶级轿车辉腾的设计团队,并运用很多大众CC上的高档配置,意在突出其豪华和时尚品位。
【PK成绩单】
一汽大众迈腾2007年7月上市,当年9月销量为3490辆,而上海大众帕萨特领驭当月销量为11046辆。此后,迈腾销量开始逐步提升,2010年,领驭和迈腾分别以13万辆和8万辆的销量,位居中高级车市的第4位和第8位(前三位分别为雅阁、凯美瑞和天籁)。如今二者的目标都是杀入月销万辆俱乐部。
■ 专家观点
“兄弟车源于中国汽车消费特殊性”
对于兄弟车现象,汽车营销专家张志勇认为,这和中国汽车市场的父子同堂,甚至祖孙三代同堂一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由中国汽车市场消费需求的特点决定的。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和多变,需求的分层次和立体化,使得基于同样平台技术的不同车型都能获得自身市场空间,并产生协同效应。
张志勇认为,影响一款车特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平台技术之外,外观设计、内饰风格、市场定位和品牌理念都可以形成一款车的独特之处,并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的汽车消费群体就整体而言,尚不是太成熟,消费者对于底盘、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东西的了解难以像汽车业内人士这样专业,使得诸如ix35和智跑,迈腾和帕萨特等都能找到各自的目标客户群,且互补大于竞争。
对于厂商而言,平台和技术的共用有效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通过对旗下两款同平台车型侧重不同的设计、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能够使得两款车差异大于共性,在市场销售中的竞争关系也就逐渐模糊,实现共同做大市场的目的。
实际上,平台和技术共用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同一跨国汽车集团在中国的同档次不同车型身上,也发生在同一汽车集团的中档品牌和豪华品牌之间;甚至在不同汽车公司之间,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这本身其实正是一种实现现有技术资源效用最大化的方式,符合商业逻辑。
采写/本报记者 尹蔚 朱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