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上汽与南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面合作签约仪式,一支庞大的航母舰队已经扬帆起航。一家是国内销量最大、最有活力的企业,一家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老牌企业,两家携手,堪称中国汽车工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重组案例。“上南合作”顺应了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走联合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上南合作”贵在“合”字。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模式同样也能带给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一些启示。2008年1月23日,华晨集团和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签约合作生产轿车系列化手动及自动变速器。双方共同认可了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是中国未来自动变速器的解决方案,并共同出资组建沈阳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华晨与上汽变速器的合作,对于加快和提升整车与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关键零部件有积极推动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实状况:零部件产业需要联合,应该联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激烈,面对种种压力,单枪匹马直面竞争的做法已经不再是零部件企业的唯一选择。国际零部件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多。去年10月份,德国大陆公司宣布,已经贷款135亿欧元(约191.9亿美元)用于收购西门子旗下的威迪欧汽车电子公司,据悉,这将是欧洲供应商历史上交易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大陆公司收购别家企业并非个案,合作之风正在零部件行业兴起,各路好手纷纷寻找合作伙伴,以求强强联合,携手并进。那么,我国零部件产业是否需要联合?答案是肯定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保指出:“汽车工业已进入一个转折期,大家都认识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应当进行联合重组。”他指出,从联合电子等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联合发展零部件的思路是可行的。发改委认为,变速器等需要规模才能有效益的通用零部件,“是需要联合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零部件产业之所以应该联合,主要是由目前我国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决定的。与整车相比,我国零部件行业要复杂混乱的多。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比较弱小、散乱。虽然数量较多,但集团性的企业寥寥无几,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生产相同零部件的企业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使各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有限,缺乏规模效益。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我国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大的有5000家左右,而每月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到15%左右,没有规模就难以做大。专家认为,要想缩小这种差距甚至超越他们,就不能走老路循常规发展,而是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形成产业联盟。同业竞争是常态,但联合起来,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对零部件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我国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偏弱,产品附加值低,恶性竞争严重,甚至满足于在低成本“优势”下坐享其成。同时,在资源配置与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及整车之间的协同关系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不少跨国公司的逐步“侵入”,发动机技术、关键总成等领域几乎成了外资的天下。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各种成本的持续上涨,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的技术门槛,使得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内出现了越来越多联合的呼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什么是联合:联合就是把相关整体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位,使其联系而不分散。人们常说“1 1大于2”,说的就是联合的力量。正如一位零部件企业的老总所说的那样“联合有很多好处”。比如几家企业达成共识,形成价格自律,可以改善恶性竞争;再比如经常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可以促进大家共同发展,甚至还可以共同成立研发机构,为各个企业服务,集中各种技术、人才和设备资源,提高效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合是一种趋势”。有业内人士如是说。的确,理想状态下,企业与企业间的协作,是做大做强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提升竞争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7年底,上汽与南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面合作签约仪式,一支庞大的航母舰队已经扬帆起航。一家是国内销量最大、最有活力的企业,一家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老牌企业,两家携手,堪称中国汽车工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重组案例。“上南合作”顺应了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走联合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上南合作”贵在“合”字。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模式同样也能带给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一些启示。2008年1月23日,华晨集团和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签约合作生产轿车系列化手动及自动变速器。双方共同认可了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是中国未来自动变速器的解决方案,并共同出资组建沈阳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华晨与上汽变速器的合作,对于加快和提升整车与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关键零部件有积极推动意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实状况:零部件产业需要联合,应该联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激烈,面对种种压力,单枪匹马直面竞争的做法已经不再是零部件企业的唯一选择。国际零部件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多。去年10月份,德国大陆公司宣布,已经贷款135亿欧元(约191.9亿美元)用于收购西门子旗下的威迪欧汽车电子公司,据悉,这将是欧洲供应商历史上交易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大陆公司收购别家企业并非个案,合作之风正在零部件行业兴起,各路好手纷纷寻找合作伙伴,以求强强联合,携手并进。那么,我国零部件产业是否需要联合?答案是肯定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保指出:“汽车工业已进入一个转折期,大家都认识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应当进行联合重组。”他指出,从联合电子等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联合发展零部件的思路是可行的。发改委认为,变速器等需要规模才能有效益的通用零部件,“是需要联合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零部件产业之所以应该联合,主要是由目前我国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决定的。与整车相比,我国零部件行业要复杂混乱的多。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比较弱小、散乱。虽然数量较多,但集团性的企业寥寥无几,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生产相同零部件的企业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使各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有限,缺乏规模效益。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我国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大的有5000家左右,而每月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到15%左右,没有规模就难以做大。专家认为,要想缩小这种差距甚至超越他们,就不能走老路循常规发展,而是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形成产业联盟。同业竞争是常态,但联合起来,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对零部件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我国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偏弱,产品附加值低,恶性竞争严重,甚至满足于在低成本“优势”下坐享其成。同时,在资源配置与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及整车之间的协同关系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不少跨国公司的逐步“侵入”,发动机技术、关键总成等领域几乎成了外资的天下。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各种成本的持续上涨,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的技术门槛,使得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内出现了越来越多联合的呼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什么是联合:联合就是把相关整体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位,使其联系而不分散。人们常说“1 1大于2”,说的就是联合的力量。正如一位零部件企业的老总所说的那样“联合有很多好处”。比如几家企业达成共识,形成价格自律,可以改善恶性竞争;再比如经常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可以促进大家共同发展,甚至还可以共同成立研发机构,为各个企业服务,集中各种技术、人才和设备资源,提高效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合是一种趋势”。有业内人士如是说。的确,理想状态下,企业与企业间的协作,是做大做强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提升竞争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具体实施:零部件产业联合困难重重,存在四大障碍 tujian.org
尽管“零部件产业需要联合”已基本形成各方共识,尽管大家对零部件产业联合的“趋势”与“好处”的道理人人都懂,也呼吁了许多年,但具体实施起来,确非易事,至今没有在零部件行业中看到更多联合的影子。除了华晨与上汽签约共同开发自动变速器外,其余动静不大,效果欠佳。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观念陈旧,困难重重,在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制约着零部件企业的联合,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的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障碍之一,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祖德一针见血的指出:“自以为‘了不起’的企业不占少数,思想开放程度不够,观念不改,联合起来很困难。”他虽曾多次呼吁零部件企业间开展协同合作,但他也深知,其中的障碍因素很多。在本土零部件企业中,满足于现状的企业不少。有的过于“自信”,陶醉于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它不如我,我为什么要与其联合?”便是这些企业心态的真实写照;有的则过于“自负”,抱负不足,认为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重组别人;这些过于“自信”或过于“自负”的企业经过一阵摇摆不定或是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单打独斗,自谋生路,正因为观念障碍难以突破,束缚了联合发展的手脚,联合之掌自然是孤掌难鸣很难拍响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障碍之二,缺乏诚信,互不信任。有业内人士反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零部件行业企业与企业间彼此缺乏信任,互存戒心较为普遍。曾经,一家零部件企业与数家企业一起,在出口价格方面达成共识。但因互相猜疑,暗做手脚,最终打破了这个约定。也有企业偷偷找到相关部门数据库,把同行的底细摸清后再压低自己的价格出口,如涉及到核心技术,企业间更是小心翼翼,惟恐一下子被别人“窃”去。于是零部件企业间出现了一种非正常现象,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容易,企业与整车厂的合作也不算难,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更是紧密,惟独同行竞争对手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合作,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宁愿选择与跨国公司合作,或是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也不愿与国内同行联合合作;大有水火不容的味道。如此缺乏行业自律和诚信,又怎能谈得上相互联合,共同对外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障碍之三,地方保护,人为设障。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某些地区广为存在,这也为零部件企业与企业之间添上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成为零部件行业联合发展的一大障碍,不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零部件行业的联合也很难实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障碍之四,缺乏机制,措施不力。业内人士认为,零部件企业之间的联合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运作机制。究竟怎么运作?遇到矛盾时如何协调,是不是就解散了?共同的研究成果如何分享?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此外,缺乏相关组织和政策鼓励措施及国家政府的有力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上述四大障碍,犹如四道待解决的方程式,需要我们去求解。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现突破:零部件产业联合需要开拓创新,先破后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国宝指出:“联合重组是政府今后引导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基调。”种种迹象表明,在“十一五”后期,发改委将把联合重组作为管理汽车行业的主旋律,其形式不拘泥于企业资本层面的兼并重组,也包括企业间的各种合作。这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联合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目前零部件行业的现实来看,有联合想法的零部件企业实在是太少太少,零部件行业的联合尚未破题,零部件行业的联合亟待破题。如何求解联合的方程?需要采取多种求解的方法,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需要大智慧、大勇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现零部件产业联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业内人士指出,在现实中尽管有多种因素制约着零部件企业的联合,但在众多因素中首先打破的桎梏应是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联合的力度。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零部件企业要克服盲目“自信”和悲观“自负”的情绪,树立团结协作、联合发展、和谐双赢、共同进步的发展理念;尤其是零部件企业的当家人一定要心胸开阔,放开胸襟,海纳百川,跨过思想那道槛,“风物长宜放远量”,在竞争中联合,在联合中共同成长进步。另外,联合的方式有多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是简单的“手拉手”?零部件企业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的联合方式。无论哪种联合方式,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tujian.org
——实现零部件产业联合,需要资产融合,从产权的层面来解决。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指出的那样,现实状况下,要想实现单纯的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技术层面的合作很难,要想实现联合就必须有资产融合,否则很难确定一种双方都满意的利益共享方式;除非采用兼并重组的方式,或是控股、参股。如果不从产权的层面来解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看来不大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现零部件产业联合,需要政府牵线搭桥,给予支持。有专家认为,零部件企业间的协同合作需要有人组织,有人牵线搭桥。否则必定是一盘散沙,甚至不相往来。因此,必须先找“红娘”,再谈联合。而能为零部件行业的联合牵线搭桥,有资格当“红娘”的只能是政府。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级高工王祖德表示,竞争对手之间确实很难主动去谋求协作,协作是要有成本的,资金、人才一样不能少。国家应该给予支持,组织力量,促进联合。可以通过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联合,如减免税收等措施,帮助企业腾出科研经费和组织人力,攻克技术难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