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裁员,中国返乡农民工达2000万人次,而返乡人数又以中年农民工居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农民工问题专家章铮认为,中年返乡农民工已成为农村就业弱势群体。而这些人责任心重,或许能在林业寻求到发展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章铮关于《哪2000万农民工是真正的失业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从2003~2006年,中国外出农民工的总数增加了1791万人,但增加的行组要是31~40岁以上的农民工,增加数量分别为1269万人和753万人,合计2022万人。在这次下岗的农民工中,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大,生产能力低,又成为了企业解聘行为的首要选择。所以章铮推测,30岁以上的这2000万农民工,是返乡的主要人群。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章铮依据年龄段为外出务工农民工划定了层次:30岁以下的群体,并不存在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因为更多企业可能会解雇30岁以上的人,去招聘年轻的员工;31~40岁的农民工,处于外出务工和返乡务农的摇摆和犹豫中,如果经济形式好,他们就业率会高一点,就业形势差,就业率就低一点;只有40岁以上年龄层的农民工外出找工作才是真正困难的,他们在城市务工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不会也不想种地的“80后”“90后”们,不是失业农民工的主体,媒体对他们过度关注。而真正的就业弱势群体——中年返乡农民工,却被抛到了人们的视线之外,这种情况令人非常担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在不久前北大光华学院举办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公共财政问题座谈会上,章铮却觉得“豁然开朗”,看到了一丝希望。“中年农民工,或许能在林业找到发展空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章铮分析,林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林地生长周期比农业长,一片林种下去,日常抚育需要管护,森林防火需要巡山,这些工作最关键的环节是常年不懈地坚持管理,需要长期留守的稳定性,所谓“活不重,责任心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反过来看这三个年龄段的农民工特点,30岁以下的农民工,多是80后的新生代群体,他们从小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多数不愿意留在农村,更不愿意从事农业、林业生产;30岁~40岁的农民工,正处于出去还是回来的艰难抉择中,即使有一部分在农村务农或务林,也只是为了暂时应付紧张的就业形势,一旦经济形势好转,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希望回到城市去工作,这种短期行为显然并不适合林业的工作周期和特点;而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恰好是不容易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他们已经断了外出打工和进入二三产业的念头,倒是可以一心一意地留在林业部门工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被称为中国“第一代”农民工的中年农民工,出外之前有相当的务农和务林经验,能吃苦耐劳,责任心重。而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田间劳作日渐生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综合种种情况后分析,章铮说:“林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承包者,最好是40岁以上的人员。只有他们才可能长期稳定地跟着森林的成长周期干下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说,林业从种植、管理到销售的产业链很长。比如森林经营,以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为重点的森林经营工作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能吸纳许多农村劳动力,对于缓解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就业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章铮提出了在财政政策上要把就业补贴与林业财政投入相捆绑的想法。他说,林业的资金投入本来为了植树造林,但客观上又解决了就业的问题,而且是解决了二三产业解决不了的中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既然一件工作起到了两重功效,那么,政府能否在林区考虑将就业补贴与公益林补偿、森林资源培育补助等林业财政投入相结合,给参与森林管护人员一定的补助,以支持林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