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旅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亚运小黄金周全部结束 新广州游火爆依然
2010-12-17

  (通讯员 刘柱林)亚运期间,广州旅游市场红火,游客出游热情高涨,旅行社报团情况火爆。伴随着最后一个亚运小长假的结束,广州旅游市场步入后亚运阶段。据南湖国旅·西部假期相关市内旅行社得知,后亚运时期老广出游热度依然不减,预计新广州游的热情将会至少持续持续一年。凭借着亚运契机,旅行社亦逐渐推出各式广州特色游,一改过往单一含糊的线路特点,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层次。

  此外,体育场馆在比赛后的有效运用一直为各界所关注,获悉亚残会后将启动“免费亚运主要场馆游”,实现旅游产品与亚运场馆的结合,届时将会有15万市民参与。

  亚运提升广州国际旅游城市形象 游客出游热情持续高涨

  亚运让广州城市建设提速不少,大大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并为广州旅游市场的向前跨越造就了空前的优越条件。据广州旅游局数据显示,亚运举办期间,广州城市接待总人数为866万人次,同比增长42.10%。其中有32.26%的游客此行来穗的主要目的与亚运有关,69.18%的游客表示对广州旅游有着浓厚的兴趣,69.50%的游客表示会推荐亲戚、朋友来广州旅游。借助亚运的东风,广州旅游市场迎客人数屡创新高,游客游广州的热情持续高涨。

  亚运对广州旅游市场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让一直备受冷落的广州游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去,影响将是持久深远的,而不仅仅限于亚运期间。从广东组团量最大的南湖国旅·西部假期反映,截止至今天,已报名新广州一日游的总人数已经超过十五万人次,攀至历史高峰,闭幕后新广州游火爆程度不亚于亚运时,条条线路呈现团团爆满的现象。而昨天是亚运最后一个三天假期,报名新广州游的人数仍然高企,日均出游人数达到近五千人。旅行社认为后亚运广州旅游市场依然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旅游产品向特色旅游转型:满足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广州旅游发展之初以笼统的观光游吸引游客,主题含糊不清,缺乏深度特色。不过随着游客日渐成熟的旅游观念和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广州旅游市场借助亚运的契机对广州旅游产品重新整合,旅游产品向特色游转型。现在纵观广州旅游产品格局,各式主题游如雨后春笋涌现,开创历年广州游数量之最。

  据南湖国旅·西部假期反映,亚运让广州旅游市场重新焕发活力,游客报名热情前所未有,面对这一机遇,该社亦已调整广州游产品,推出了主题各异的新广州游迎合市场需求。如中山纪念堂、陈家祠、广州歌剧院、海心沙广场广州经典一天游,越秀公园、南越王墓博物馆、五仙观、荔枝湾文化园、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广府文化一天游,新广州塔、新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荔枝湾文化园新中轴线一天游等。从报名情况得知,各式主题的新广州游深受游客欢迎,甚至不少游客报名参与多条线路游遍广州。以上的经典游、文化游、新中轴线游都是紧靠主题精心策划的,每个景点都彰显了每条线路的特色,游客从中可以深刻体会个中不同,而不是以往景点之间的简单拼凑。良好的收客情况也印证了市场需求的改变,特色游前景更加广阔,成为后亚运广州游市场的主要旅游产品。

  此外,旅游产品与亚运场馆的结合亦富于特色,即“免费亚运主要场馆游”,活动将于亚残运会结束后举行,活动为期一周,共5万家庭合计15万人受惠。据“免费亚运主要场馆游”指定接待旅行社南湖国旅·西部假期相关负责人表示,“免费亚运主要场馆游”是政府的又一项民生工程,整个活动由旅行社负责组团接待,而类似这样的特色游线路,以后将会陆续推出。

     相关链接
    ·中山詹园万棵水仙绽放迎春 水上舞狮喜迎兔
    ·每个游客都是“国家形象” 旅社倡导文明旅
    ·内地赴日游客创新高关西美食美景热情揽客
    ·春节省港澳游全面告急 旅游过年好火爆
    ·节后赏花线提前热销 错峰出游省钱三成
    ·全国十机场因雨雪关闭 武广高铁晚点
    ·“恐归族”不回家去旅游 引爆春节游尾段报
    ·2011春节省港澳游不涨价 市民钟情旅游过年
    ·网络平台与旅行社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OTA社模
    ·超越平凡!到南非体验“后世界杯”热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