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国内多个景区景点涨价,涨价景点涵盖了四川、北京、贵州、天津等地区。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门票价格的管理权限在地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不直接制定门票价格,而是实施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 8月以来,国内多个景区景点涨价,涨价景点涵盖了四川、北京、贵州、天津等地区。针对目前的涨价现象,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景区门票定价权在地方,目前尚未发现涨价超出政策的合理范围。这位负责人称,景区门票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门票价格的管理权限在地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不直接制定门票价格,而是实施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经济参考报》8月19日)
就像各地供水纷纷涨价一样,景区涨价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没有制度规定,这些涨价的企业必须向社会公布成本,对这些企业的运营管理,也缺乏必要的监督,人浮于事、铺张浪费等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通病。而它们的“病症”一发作就“亏损”,一“亏损”就涨价,“损人利己”已经成为这些企业惯用的手法,让公众既愤慨而又感到十分无奈。
说景区涨价是必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发改委的“禁涨令”本身就是一场秀,不但时效性太短,对景区涨价行为也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处罚效力。一些景区甚至在禁令期内,就纷纷酝酿涨价,而发改委对此却无可奈何。比如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言人“游览参观点的门票价格近期不再提高”的话音刚落,黄山风景区就宣布索道价格从4月1日起上涨;九华山更是将门票价格从140元提高至200元。去年11月,湖南南岳衡山也酝酿将门票价格从每人80元提高到每人120元,湖南有关单位还召开了听证会,这一调价动议竟然还获得了很多“听证代表”的认可。而这些不同方式的涨价行为,均发生在发改委“禁令”期内。可见,发改委的所谓的“禁涨令”,只是一支鸡毛,而并非令箭。
与这些一点也不给发改委“面子”的涨价景区相比,国内大多数景区还算是“守法景区”,它们能遵守发改委的禁令要求,做到了在“一年内不涨价”。但这也并不说明这些景区就多么地“遵纪守法”,而是这些景区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熬过了一年,门票卖多少,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又何必跟发改委怄气呢?
发改委的“禁涨令”,其实有点像“摆乌龙”。 一年不涨价,其作用几何?效果又几何?
在各地景区门票纷纷上涨的情况下,发改委出台了“禁涨令”,但这只是做样子给公众看而已,只是为了安慰一下公众不满的情绪。短命的、可有可无的“禁涨令”,从一出台就决定了其只能是一场秀,而发改委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禁令期一到,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说,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门票价格的管理权限在地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不直接制定门票价格,而是实施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既然发改委对景区门票价格并不具有管理权,没有权力制定门票价格,那么,当初发改委又有什么权力制定“禁涨令”呢? (池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