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旅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合肥三国遗址公园经营状况堪忧 专家纷纷支招
2010-05-20

  现状:公园经营举步维艰

  位于合肥市西北郊的三国时期的合肥新城遗址,堪称合肥最古老最完整的历史遗存。2009年10月15日,被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但是,“公园周边环境及交通状况未能有效配合和落实景点开发开放。”据提案人、合肥市致公党介绍,公园周边均被村庄包围,与公园风景格调极不协调。同时,交通也非常不便。此外,公园宣传力度也不到位。近年来在各类城市推介中,合肥“三国牌”打得很少。历史名城——合肥城市起源文脉只打“包公牌”,合肥的精彩历史从三国后退到北宋,缩短了几百年,未免可惜。据三国遗址公园主任马先掌介绍:“目前,公园的支出约200万元/年,而3年来的收入总计不足200万元,公园经营举步维艰。”

  市政协建议“市场化”做活“三国”

  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程晓舫表示,要做大做强三国遗址公园,可以借助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活遗址公园。“一部《卧虎藏龙》,红了黄山的翡翠谷;赵本山的《乡村爱情》,让贫穷的‘象牙村’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合肥市政协委员沈锦霞认为,能否将三国遗址变成电影或电视剧场景,借助电影或电视,掀起一股“三国热”。

  市财政局 建设资金超过五千万

  对于建设经费问题,合肥市财政局农业处处长陈苏表示,截至2008年底,已经落实投资资金4806万元,金虎台景点的主体工程已竣工,外观已向游客展示,但因目前投资经费不足,还有部分基础设施和景点绿化无法实施。对此,陈苏表示,2006年5月合肥市发改委核定三国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276万元。“根据三国遗址公园2010年建设计划,我们已报市政府,建议将三国遗址公园续建资金470万元,列入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融资安排。”

  市林业和园林局 公交始发站延至市区

  据马先掌介绍,通往公园唯一的公交车(300路),从起点(市苗圃)到所经过的路段均是人烟稀少,位置偏僻。游客到公园游玩必须多次转车,很不方便。对此,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汪新华表态,将与公交部门协商,将公交始发站延伸到市区杏花公园、博物馆等繁华地段,实现公交运行常态化。

  市规划局 建设不能污染“大水缸”

  提案中建议:将董铺水库北岸紧挨公园的政府现有1079亩租地绿化(租期22年),及公园大门外三十岗乡整理出来的160亩土地,统一纳入公园长远规划用地。对此,合肥市规划局副局长樊劲平表示:“规划公园的建设时,不能污染咱们的‘大水缸’。”

  据樊劲平介绍,提案中的两处用地,均位于董铺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同时,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市旅游局 可让游客体验“三国”

  陈安达认为,三国遗址公园可以借鉴清明上河园、三国城等景区经验,在公园内部设置多个旅游节点,定时、定点演出,或设置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文艺武术表演,邀请一些文艺、武术、马术团体来园长期演出,提升人气。

  市致公党 可邀请张艺谋出谋策划

  文物法保护以外的外围土地提供招商合作,打造实景演出、旅游休闲、儿童娱乐、文物观赏的三国文化旅游风景区。邀请国内名人明星,如张艺谋、易中天等,来肥出谋策划,提高三国遗址公园文化艺术水平档次。

     相关链接
    ·中山詹园万棵水仙绽放迎春 水上舞狮喜迎兔
    ·每个游客都是“国家形象” 旅社倡导文明旅
    ·内地赴日游客创新高关西美食美景热情揽客
    ·春节省港澳游全面告急 旅游过年好火爆
    ·节后赏花线提前热销 错峰出游省钱三成
    ·全国十机场因雨雪关闭 武广高铁晚点
    ·“恐归族”不回家去旅游 引爆春节游尾段报
    ·2011春节省港澳游不涨价 市民钟情旅游过年
    ·网络平台与旅行社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OTA社模
    ·超越平凡!到南非体验“后世界杯”热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