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印度正式开建国产航母 痛下决心有深层原因
2009-06-09

2月28日,印度第一艘自主产权的航空母舰将安放龙骨,从而标志着印度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建航母的国家之一。印度如此迫切地开建航母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15年来向俄罗斯购买的二手航母已成“吸金黑洞”,让印度不堪忍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人为自建航母感到自豪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印度快报》、《印度时报》23日和24日报道,印度海军科钦造船厂将于本月28日举行首艘自建航母的龙骨安放仪式。印度海军在一份声明中说:“通过建造这艘航母,印度将跻身设计和建造4万吨级航母的国家之列……这是印度海军迄今为止最宏大的计划。”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首艘自建航母舰长252米,宽58米,舰体吃水深25.6米,排水量36500吨,装备有4台LM2500气轮机,使航母最大时速可达28节。印度自制航母考虑装备的战机包括米格-29K、印度自行研发的轻型战斗机和卡-31直升机。按印度海军的建造计划,这艘航母将在两年半后下水,2014年正式加入印度海军服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让印度引以为自豪的是,首艘印度航母的“自主产权”高达70%。据透露,首艘航母是印度海军设计处设计的,早在2001年便已经开始设计,舰体钢板的准备工作始于2005年4月,所以,印度航母虽然是现在正式开工建设,但准备已很充分。

tujian.org

尽管要花费巨额资金,但当印度军方首度证实本国正在自建航母的消息后,大多数印度人还是感到兴奋和自豪。不过,印度自造航母的技术意义和军事意义仍然有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先,印度自身普通战斗机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研制更为复杂的舰载机的可能性自然更为渺茫。这艘自行建造的航母上配备的舰载机毋庸置疑只能是俄罗斯或者英国等外国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次,印度缺乏航母配套工程。航母要形成战斗力,不仅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舰载飞机,还需要相当数量的水面舰艇、潜艇的护航配合。尽管印度已经在造航母,但与之配套的其他舰只却不知身在何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滑跃飞起方式影响战斗力。目前在全世界,拥有弹射飞机技术的只有美国,美国人显然不会把这一技术转让给印度。因此,不出意料,印度自建航母应该采用的是专用滑跃飞起方式,滑跃起飞与弹射起飞相比,对飞机的本身要求较高,而且不能装载更多的弹药,起飞速度慢,不利于尽快对敌形成打击威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航母作为一种武器,在核潜艇和远程导弹出现后,其使用价值日益受到怀疑。而且航母开销惊人,非一般国家可以承担。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以美国一艘“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如果按服役30年计算,航母维持费用为111亿美元,舰上90架两代舰载机的采购和维护费用为198亿美元,巡洋舰、驱逐舰等护航舰的费用为67亿美元,油、水和食物的费用为55亿美元。这样算下来,一艘“尼米兹级”航母整个寿命期间的费用高达431亿美元,要是按20%的通货膨胀率来计算,更接近60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不要说印度,就连英、法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不堪承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张震上将:小平同志嘱托我当好江主席的参谋
    ·国台办回应所谓“共谍案”:纯属无中生有
    ·俄总统签署命令制裁向格鲁吉亚售军火的国家
    ·部分国家代表强调加沙冲突对地区军备竞赛的
    ·日媒称朝鲜对美承认已使用30公斤钚制造核武
    ·奥巴马执政第一天将命令军队制定伊拉克撤军
    ·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一艘军舰被命名为“运城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