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巡航南海迫在眉睫:诸岛礁控制权离中国渐远
2009-06-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被菲律宾侵占的南沙西月岛,该岛为南沙群岛中的第三大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军事观察员海韬 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中国南海主权遭到进一步蚕食。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到了严峻挑战。重新调整和定位21世纪中国的南海战略,切实捍卫南海传统9段线内的国家主权权益,已经迫在眉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海岛礁离中国渐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南海岛礁逐步被越菲马等国侵占。与东海钓鱼岛、黄海苏岩礁问题类似,南海岛礁控制权的丧失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渐进式”的过程。从舆论造势、外交试探再到驱逐中国渔船、实际控制周边海域,中国南海岛礁主权逐步被侵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中沙黄岩岛以及南沙大部分岛礁均为他国实际控制。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周边国家对南海主权的侵占已经由“单一行为”向“集体协作”,由“实际控制”向“永久占有”方向发展。此次菲律宾政府的立法行动,既是对中方的示威,也是在为2009年向联合国提交领海基线声明做准备。如果中方无实质性的相应措施,长此以往,被侵占的南海数十座岛礁将会离中国越来越远。 tujian.org

中方搁置,他国开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刚刚过去的2008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曾悄悄掀起了一个侵占南沙的“小高潮”。2008年4月,菲律宾海军副司令安伯勒·托伦蒂诺少将发表声明,宣称菲律宾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会为保卫南沙群岛“战至最后一人”。越南、马来西亚也相继强化了对南沙岛礁的主权。

tujian.org

在军事部署方面,依靠南海数百口油气井带来的滚滚财富,越菲马等国投入巨资扩充海空军力量,南海战场建设逐步实现“驻军常态化、工事永久化、阵地纵深化”。中国方面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中方搁置、他国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海军应向南海深处进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中国而言,南海既意味着岛礁主权,也是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和国家安全纵深屏障,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南海并非单纯的岛礁争议问题,必须将南海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经营和筹划。从长远讲,国家老一辈领导人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仍然适用,但就目前南海严峻的局势看,中国必须尽快“有所作为”,否则“维持现状”只能导致“单边搁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某种角度讲,保持一定的政治外交乃至军事压力,将更有利于南海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并“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法律等各领域的斗争密切配合”。在目前形势下,保持外交压力,加速海洋立法进程,向国际社会明确公布南海岛礁基点坐标,将海军巡航范围逐步向南沙纵深方向拓展,军地协调保障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安全,应该成为近阶段中国“有所作为、经略南海”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张震上将:小平同志嘱托我当好江主席的参谋
    ·国台办回应所谓“共谍案”:纯属无中生有
    ·俄总统签署命令制裁向格鲁吉亚售军火的国家
    ·部分国家代表强调加沙冲突对地区军备竞赛的
    ·日媒称朝鲜对美承认已使用30公斤钚制造核武
    ·奥巴马执政第一天将命令军队制定伊拉克撤军
    ·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一艘军舰被命名为“运城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