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各国对朝鲜发射卫星猜测不一、疑团重重
2009-06-09

朝鲜中央通讯社24日发布了朝鲜准备发射名为“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的消息,同时评价此次发射如果成功“将是朝鲜太空科技将向经济强国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朝中社全文转述了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当天的一份声明。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声明说:“外太空是人类共同财富,和平利用外太空已经成为全球趋势。根据政府开发与和平利用外太空的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朝鲜就一直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技术坚定推动研究和开发人造卫星发射。在此期间,朝鲜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1998年8月的一次尝试中获得巨大成果,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光明星1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声明说,在过去十年中,将朝鲜太空科技推向一个新高度的动力使得朝鲜在卫星发射领域取得明显进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表示,作为国家宇宙开发前景计划的第一阶段,朝鲜将发射用于自然资源勘探和气象预报勘测等领域的试验通讯卫星,以适应未来数年国家经济发展所需。 tujian.org

声明最后点明:使用“银河2号”运载火箭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的准备工作目前正“顺利进行”,发射地点位于咸镜北道花台郡的东海卫星发射场。“如果发射成功,朝鲜太空科技将向经济强国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早有预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这份声明没有说明发射的具体时间,但包括路透社、美联社等外国媒体普遍认为发射时间会在“数日或者数周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实上,朝鲜此前已经释放出有关开发太空项目的信号。本月中旬,一些美国和韩国媒体不断报道朝鲜将试射“大浦洞”2型洲际弹道导弹,致使美国国务院向朝鲜发出不要进行弹道导弹试验的警告。然而朝中社16日予以否认和批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朝中社当时说:“朝鲜将发射什么,过段时间自然就会知晓。”朝鲜“无需得到某个国家的关心”,也“不希望别人介入和干涉朝鲜半岛问题”。美国等反朝势力不了解朝鲜的实际情况,而根据所谓的“情报材料”,把朝鲜和平的科研活动说成是“试射导弹”,这是“阴险的阴谋”。 tujian.org

韩国通讯社24日撰文说:“这份声明再一次强调(朝鲜)开发太空的权利,同时否认了有关试射远程导弹的传言。”

tujian.org

不过尽管如此,一些西方媒体仍然认为此次朝鲜发射项目的“重点”在于运载火箭,而非火箭运载的卫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猜测不一 tujian.org

“大浦洞”2型洲际导弹的前身为同名1型导弹。1998年8月,朝鲜宣布成功发射“光明星1号”卫星,但美国和韩国均认为朝鲜发射的是“大浦洞”1型洲际导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韩通社24日说,当年那次发射后,“美国检测结果显示卫星发射失败,原因是朝鲜尚未掌握液体燃料技术”,但“平壤方面坚称火箭已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

tujian.org

不管怎样,韩国通讯社说,当年的那次发射证明了朝鲜对开发多级火箭的尝试。

tujian.org

     相关链接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张震上将:小平同志嘱托我当好江主席的参谋
    ·国台办回应所谓“共谍案”:纯属无中生有
    ·俄总统签署命令制裁向格鲁吉亚售军火的国家
    ·部分国家代表强调加沙冲突对地区军备竞赛的
    ·日媒称朝鲜对美承认已使用30公斤钚制造核武
    ·奥巴马执政第一天将命令军队制定伊拉克撤军
    ·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一艘军舰被命名为“运城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