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首次对朝鲜近日内准备发射通讯卫星事件表态
2009-06-09

如果此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获得成功,朝鲜的宇宙科学技术将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迈出一大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发言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发言人24日在平壤发表谈话说,朝鲜将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目前正在为此做准备工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能在数日或数周内发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朝鲜中央通讯社当天援引这位发言人的话说,朝鲜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咸镜北道花台郡的东海卫星发射场安装“银河2号”运载火箭。这一运载火箭将搭载“光明星2号”卫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该发言人说,和平利用宇宙正成为世界趋势。朝鲜根据开发和和平利用宇宙的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进行发射人造卫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在1998年8月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光明星1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发言人说,在过去的10年里,朝鲜在发射卫星方面取得了飞跃发展。作为国家宇宙开发前景计划的第一阶段,朝鲜准备在最近几年发射实用卫星,以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通信、资源勘探和气象预报。 tujian.org

发言人说,如果此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获得成功,朝鲜的宇宙科学技术将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迈出一大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没有说明发射的具体时间,但包括路透社、美联社等外国媒体普遍认为发射时间会在“数日或者数周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前发射卫星也被疑导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朝鲜曾在1998年8月宣布发射了“光明星1号”卫星,但美韩等国认为朝鲜发射的是“大浦洞”1型洲际弹道导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7月,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证实当月曾先后向日本海试射了数枚导弹,但没有说明其中是否包括西方媒体报道的“大浦洞”2型洲际导弹。但韩美方面均表示,朝鲜发射了一枚“大浦洞”2型洲际导弹,但在发射后40秒在空中爆炸。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近一段时间,美韩媒体不断报道朝鲜将试射“大浦洞”2型洲际弹道导弹。路透社和美联社24日均引用“专家”的话说,此次升空的可能就是射程可达6700公里的“大浦洞”2型洲际弹道导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凌朔 高浩荣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应多做有利半岛和平之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讯 (记者徐春柳)针对朝鲜宣布将发射通信卫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昨天强调,有关各方应多做有利于半岛和本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朝鲜宣布将发射通信卫星,有记者在外交部例会上问及中方是否支持联合国讨论此事,并对朝鲜采取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此马朝旭表示,中方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并希望有关各方多做有利于半岛和本地区和平稳定的事。对于朝鲜发射卫星对六方会谈的影响,马朝旭重申,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中方希望有关各方能够继续共同努力,推进六方会谈进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张震上将:小平同志嘱托我当好江主席的参谋
    ·国台办回应所谓“共谍案”:纯属无中生有
    ·俄总统签署命令制裁向格鲁吉亚售军火的国家
    ·部分国家代表强调加沙冲突对地区军备竞赛的
    ·日媒称朝鲜对美承认已使用30公斤钚制造核武
    ·奥巴马执政第一天将命令军队制定伊拉克撤军
    ·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一艘军舰被命名为“运城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