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各国专家普遍认为中国10年后亚洲影响力将超美国
2009-06-10

新闻晨报2月19日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出访亚洲期间,美国权威智库发布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亚洲战略家相信,中国在十年后会成为在亚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中国关系将最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7日,美国著名智库——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对名为“亚洲地区主义的战略性观点”的调查报告组织研讨。这一始于2006年的调查报告,通过访问亚太地区9个国家(美国、日本、韩国、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及新加坡)的“战略精英”,研究“亚洲地区主义”。这些“战略精英”虽然不是政府官员,但都在各自领域内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调查发现,上述“战略精英”普遍预期中国地位会显著上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0年之后,哪一个国家会成为在亚洲影响力最强的国家?”对于这一问题,65.5%的受访者给出的答案是中国,31%的人认为是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今后10年,自己国家与哪一个国家间的双边关系最重要”,约59%的受访者认为,本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将是最重要的,认为与美国关系最重要的人占36%。在回答这一问题时,7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美国受访者中持相同观点的人也达到76%。只有16%的美国受访者认为,10年后日本将是对美国最重要的亚洲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普遍支持“东亚社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项调查的另一个发现是,参与调查者对“东亚社区”持普遍支持态度。81%的受访者对建立“东亚社区”表示支持,其中37%是“大力支持”。调查显示,印度“战略精英”对“东亚社区”的想法最为支持,他们中有68%的人选择了“非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被问及“东亚社区”关注的问题应有哪些时,受访者主要强调了预防冲突、经济整合等问题。调查发现,美国人更希望在这一区域发展强大的防御合作力量;较小的国家,比如泰国,对防御合作的热情相对不高。对于相对较小的国家国民来说,他们更关注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发展共同的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虽然受访者对“东亚社区”的概念普遍赞成,但对于哪些国家可以成为“社区”成员,他们并无明确概念。比如,澳大利亚、欧盟、印度、新西兰、俄罗斯、美国,这些国家或组织是否可以成为“东亚社区”的一员?80%的受访者支持印度成为成员,美国和澳大利亚紧随印度之后,分别得到79%和74%的支持率。值得注意的是,80%的中国受访者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认为,美国参与“东亚社区”的建设是重要的。

tujian.org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相信,要预防和应对大的疫情、人道灾难和恐怖袭击,主要还得靠增强自身军力和盟友的帮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份报告对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包括:美国应该表明支持建立亚洲社区的态度,并且在这一区域内,展开关于机构建设的长期战略;亚洲战略应以重视同盟为出发点;加强相关政策及行动,使得中国被进一步纳入享有共同准则及利益的区域网络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张震上将:小平同志嘱托我当好江主席的参谋
    ·国台办回应所谓“共谍案”:纯属无中生有
    ·俄总统签署命令制裁向格鲁吉亚售军火的国家
    ·部分国家代表强调加沙冲突对地区军备竞赛的
    ·日媒称朝鲜对美承认已使用30公斤钚制造核武
    ·奥巴马执政第一天将命令军队制定伊拉克撤军
    ·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一艘军舰被命名为“运城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