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军飞机在3500米高空空域,为旱区播撒催化剂,为人工增雨创造了条件。谭超摄影
tujian.org
2月8日上午8点整,广空运输航空兵某部派往河南执行人工降雨的机组已在机场整装待命。记者在经过河南新郑机场民航的严格检查后,于8点20分赶到机场与机组会合,一同在机上待命。机场天气一如昨日般雾霾弥漫,能见度依然不够起降条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9点一过,能见度略好。9点52分,记者随执行人工增雨的霍启术机组,在经历了一天半的待命后,终于飞入云端,向河南西北部旱情严重地区飞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起飞前,机组人员告诉记者,人工增雨的良好天气,对于飞行来说就可能是不良天气,往往越是复杂的天气就越是增雨的好时机,飞机作业一方面要保证降雨的效果,一方面还要保证飞行安全,对飞行人员的心理和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执行任务前,机组人员精心准备,对飞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维护,熟悉了起降机场的情况,与当地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同志精密协调,详细了解当地旱情及气象特点。飞机的航路和高度根据空中云层的情况而定。飞机在不断爬升,播撒地点追逐可以利用的云层飞行。 tujian.org
10点18分,飞机飞临洛阳,机外的云是层云,窗外玻璃上开始结冰,说明气温很低,符合人工增雨条件。机长霍启术、飞行员抄民全神贯注操纵飞机;领航王毅根据地面通报的天气情况和机载气象雷达的显示,在航图上不停地测量和计算,不时调节着操纵台上的按钮,通信员郑兴民全心与地面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为飞行员的操作提供准确数据。机组人员娴熟地操作飞机,在尽量保持飞机的平稳。但是,飞机一钻入云层,就开始抖动,随后,又开始摇晃起来。这时,守候已久的河南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摇摇晃晃中开始作业。只见平放在飞机尾部四罐液态二氧化碳被工作人员打开了其中一罐,液态二氧化碳一出飞机,在低温作用下,瞬间变成雾状气体四散开来。8分钟左右,压力表显示为零,表明此罐中的液体二氧化碳播撒完成。与此同时,装在机腹两侧播撒架上的16根碘化银“烟弹”,在工作人员操作下被用电打火引燃,碘化银变成红色的火焰在一点点燃烧。碘化银分别装在一个30厘米的圆柱型的看上去有点像啤酒瓶的罐子里,每组8根,一左一右挂在撒播架上,远远看去就像两枚小型机载导弹。据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技术人员介绍,“烟弹”每根可燃烧7到10分钟,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将释放碘化银粒子,产生冰晶效应,让云中水分子凝结,从而形成降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GPS飞机定位系统及高频无线设备被机组安装飞机上,人工增雨作业中的程序和经度、纬度、飞行速度、航向、温度、湿度、作业状态等相关参数被随时记录下来,提高了人工增雨播撒的准确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飞机穿梭在云海之间,每飞一个作业区,飞机都会作S形飞行。飞行下来,机长霍启术告诉记者:这样飞行播撒效果最好,播撒药剂均匀,面积大、范围广,雨水多。当然,这样的飞行,在机上的人会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但是为了尽快解决河南省的旱情,再难我们也要飞。这种不舒服,记者深有体会。每钻云一次,记者的耳压都会疼痛加剧一次,五脏六腑就会上下翻滚欲吐难忍,机上有两名工作人员因耳痛的受不了,用手抱头直揪耳朵。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