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西方外交官称伊朗核原料即将耗尽 正极力采购
2009-06-09

中国网1月24日讯 据英国媒体24日报道,西方的外交官们表示,伊朗制造核武器所需的铀原料即将耗尽,他们目前正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从国外进行采购。美国和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向铀出口国施加压力,阻止他们向伊朗出口任何敏感物质。

tujian.org

西方的外交官们表示,就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前不久,英国驻哈萨克斯坦的大使馆收到秘密情报,称伊朗研发核武器所必需的铀黄饼在数个月内将会全部耗尽。英国获得的情报还显示,伊朗正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从国外秘密采购铀矿,以使得其核研发活动不会中止。西方外交官称,伊朗目前拥有的铀黄饼大部分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南非获得的,后来伊朗也多次试图从国内开采铀矿石,但由于产量稀少根本无法满足核研发所需。在获到这份情报后,英国政府立即通报给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政府。目前,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德国政府已经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一些主要的铀出口国家施加压力,阻止他们向伊朗出口铀矿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方的外交官们还表示,伊朗一直在国内开采亚兹德铀矿,并兴建有两座核设施,将开采出来的铀制造成核电站所需的燃料。此外他们还在开发一系列核设施,以便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伊朗的铀浓缩工厂可以生产低浓度的民用浓缩铀,也可以生产武器级的浓缩铀。重水反应堆可以生产民用的反射性元素,也可以生产钚原子弹所用的钚239。现在伊朗需要的只是时间,当他们完成53000台离心机计划后,他们有能力在更短时间内生产足够多的武器级浓缩铀。在目前的情况下,伊朗也可以先生产低丰度的商用浓缩铀并储藏起来,必要时再提纯为武器级浓缩铀。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生产商用浓缩铀的能力,那么只需再稍加改进,就可以获得武器级浓缩铀。德黑兰只要能够保障5000台离心机正常运转1年,即可以获得足够组装1枚以上原子弹的武器级浓缩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合国安理会此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报,伊朗曾试图违背联合国武器禁运规定,秘密为索马里的武装派别提供武器,以换取索马里的铀矿石。报告列出了伊朗出售武器的详细情况,如三次从伊朗首都德黑兰往索马里的武器运输。这些武器到达索马里后,伊朗政府还承诺进一步给索马里提供更多武器,但条件是索马里作为回报,必须向伊朗提供铀。为此,伊朗政府派出两人前往索马里的杜萨马热布镇就“铀换武器”计划进行商谈。据了解,索马里全国的铀矿石储存大约有6600吨,是非洲国家里铀储存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索马里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伊斯兰武装分子目前占据铀矿石的储存地区。伊朗显然希望能对这些铀矿石储存地进行开发并将之运回国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也警告说,伊朗已经浓缩了足够的铀,到2010年就可以制造出核武器。他说,“我们没有理由修正我们的估算,以色列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证明伊朗尽管在面临国际制裁的情况下,仍寻求获得核武器。伊朗继续发展核计划的两个必要组成部分:发展弹道导弹武器库以及浓缩铀。”奥尔默特还表示,以方对待伊朗核问题的立场不会因为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而发生变化。以色列副总理拉蒙在接受以色列军方电台时也表示,伊朗依然是个危险的国家,国际社会必须全力阻止其获得核武器。(萧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媒体称美国钻地弹将助以色列迅速结束加沙之
    ·以色列在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后继续空袭加沙
    ·以军空袭加沙已410人死 安理会决议遭美英阻
    ·交通部官员:中国船员团队面对海盗袭扰敢于
    ·索马里人最喜欢中国人 但当地海盗不会格外
    ·中国边防部队在边境一线进行千里行军大练兵
    ·交通部官员:中远船只遇海盗袭击63次均成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