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四代战机所用发动机研制以超常规速度推进
2009-06-0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展示多款新型涡扇发动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上世纪初莱特兄弟实现人类第一次动力飞行以来,人类便进入了航空时代。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航空工业逐渐成为国防建设的中流砥柱,成为各国打造综合国力的制高点。而作为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3.2万公里海岸线、13亿人口的中国深知: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航空报国,成为一个时代的强音! tujian.org

睿智者敢于亮剑 无畏者勇于争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专业的航空燃油控制系统生产企业,地处黔中腹地莽莽山区的红林公司亲历了我国三线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演进。在中国航空工业追赶世界航空发展步伐猛进高歌的40余年,红林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40年,是红林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文化地域相抗争的40年;这40年,是高精技术产品奇迹般诞生在大山深处,为祖国建设事业奉献的4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入新世纪,红林公司位卑未敢忘忧国,发扬老军工企业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不要”,凭借自身努力先后出色完成了中国一航下达的喷口加力调节器等多型“撒手锏”项目的研制任务,用实力和努力实现了一次次超越,回答了一次次质疑,书写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军方和国家的认可,在中国的航空工业赢得了宝贵的一席之地。

tujian.org

时进2007年7月,按照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为尽快推进第四代战机的研制,正式启动了某重点型号项目研制工作,红林获批作为该项目燃调控制系统研制单位,承担了多型主要控制附件的设计制造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我国第一个先于飞机立项的发动机项目;是红林第一个自行设计,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类产品;同时也是公司第一次与同行业大厂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项目研制的产品,其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之高,技术台阶跨越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按照研制协议的要求,从产品设计到最终装配调试完成只有不到8个月的时间,这对红林的科技研发能力、技术管理能力、生产组织能力等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睿智者敢于亮剑,无畏者勇于争锋。面对重点型号项目研制任务,刚刚组建不久,平均年龄45岁的公司新一届领导集体拿出了勇气和魄力。红林公司领导层深知:有为才有位。政策、环境和地域等因素都已将公司置于夹缝之中,作为军工企业,红林未来的发展必须要与富国强军的政治使命结合起来,为确保重点型号项目研制成功必须牺牲眼前利益放眼大局,传承和发扬军工企业艰苦奋斗、敢打硬仗的作风。公司高层达成共识: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项目研制,仅凭苦干、蛮干是不行的,必须放飞思想、敢于亮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这样一次难得的型号研制过程中,公司领导层谨记中航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提出的:思想管理是实现战略控制力的关键。把思想管理提升到首要高度,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清红林所处的地位、优势和劣势,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项目研制的重要意义,化思想为行动,让有红林文化特色的思想在型号研制中落地生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红林的生命工程,红林人决心备水一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媒体称美国钻地弹将助以色列迅速结束加沙之
    ·以色列在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后继续空袭加沙
    ·以军空袭加沙已410人死 安理会决议遭美英阻
    ·交通部官员:中国船员团队面对海盗袭扰敢于
    ·索马里人最喜欢中国人 但当地海盗不会格外
    ·中国边防部队在边境一线进行千里行军大练兵
    ·交通部官员:中远船只遇海盗袭击63次均成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