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资料图片:拥塞在宜昌的人员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当时入川的长江通道在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大马力小船之后,才能经长江三峡溯江进川。自古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此刻成了战时国家向后方大撤退的中转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38年10月底,距宜昌仅300公里的华中重镇武汉沦陷后,撤退浪潮达到顶峰。此时,只有10万人口的宜昌城,挤满了源源不断的难民和滚滚而来的战时物资,各类滞留人员最多时达到3万。人们焦急地盼望“换乘”,但人多船少,很多人要等半月甚至一个月。从宜昌城区通惠路到船码头,大街小巷都是人。除了源源不断的人流,还有撤至四川的物流——各种大型设备、器材、军工物资等。史料记载,当时的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兵工署陕西厂、兵工署河南巩县分厂、兵工署河南汴州厂、湘桂兵工厂、南昌飞机厂、宜昌航空站、航委会无线电厂、航委会安庆站、扬州航空站、钢铁迁建委员会、上海钢厂、大鑫钢铁厂、周恒顺机器厂、天元电化厂、新民机器厂、中福煤矿、大成纺织厂、武汉被服厂、武昌制呢厂、武汉纱厂等军工民用企业的重要机器设备和物资,以及国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学校的重要设备和珍贵文物等,都须经宜昌大撤退而抢运入川。此时,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33集团军,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几十万出川增援的军队和装备,也亟待通过长江航线,从后方奔赴抗日战场。 tujian.org
1938年秋,宜昌江边从如今一马路到13码头数公里长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种亟待转运的货物拥塞得水泄不通。而此时日军正在疯狂地向宜昌推进,敌机不停地轰炸宜昌。更为严峻的是,10月中旬以后,长江上游适宜较大轮船航行的中水位,只剩下40天左右,过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就无法入川了。当时能走峡江的只有民生轮船公司的22艘轮船和2艘外轮。而民生公司单船运载能力只有200吨至600吨。按这样的运力计算,全部物资和人员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