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印度学者:中印军事外交未能超出象征意义
2009-05-20

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中国简报》12月8日文章,原题:军事外交———中印军事关系的未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兴大国之间的军事关系经常陷入一种冲突循环。但中国和印度的军事关系是个例外,尽管双方对彼此的战略意图都怀有警惕。1962年边界战争后中印发生龃龉,但近年来两国以一种为人称道的方式发展双边关系。这部分应该归功于当前的军事外交,中国军队与印度军队因而能够驾驭分歧和保持有争议边界地区的和平。 tujian.org

冷战时期,除发生了一些短暂的冲突之外,中印两军沿实际控制线基本上相安无事。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1988年的中国之行推动了和解。随后两国出现了一些军事互动。2003年中印海军首次在上海附近海域进行了联合演习。2005年和2007年两国海军分别在阿拉伯海和青岛再次聚首。2005年中国人还受邀观摩印度在西部地区的军事演习。同年,印度也在中方邀请下派遣观察员观摩中俄联合军演。2006年印前国防部长普拉纳布·穆克吉访华后,双边军事外交得到了全面推动。 tujian.org

值得指出的是,中印通过军事外交的接触可以获得一些实质性好处。首先,军事外交促进了中印紧张关系的逐步缓和。两国边境的相对和平允许印度调整其部队,将其部署到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东北部地区进行反叛乱行动。其次,中国军队在实际控制线附近的秘密活动要远远少于巴基斯坦一方。中国人不支持分离主义势力跨境或向其提供武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远而言,印度可以在几个方面受益于对华军事外交。首先,外界对解放军的现代化计划、资金和预算进程以及总的战略目标了解不多。印度仍严重依赖西方情报和学术来形成自己对中国备战的看法。作为国家安全维护者,印度武装力量被赋予获得有关解放军官员、备战及在亚太地区作战广域的职责。其次,中印军事外交能使印度避免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线作战的局面,至少近期来说是如此。它还能为印度在棘手的边界问题谈判上赢得喘息空间和信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尽管军事外交肯定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必对其寄予太多希望。因为军事外交毕竟只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手段。而且,中印之间的军事外交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有限,未能超出象征意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中印两军彼此接触之际,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已跨越了多个里程碑,这造成印度对中国战略野心的新担忧。因此,当前中印军事外交并不能解决印度相对中国的安全困境。边界纠纷悬而未决,再加上提升军事实力,这都有可能诱使中国寻求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棘手的政治问题。内部问题也有可能迫使中国走上与印度的战争之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印度来说,与中国开展军事外交不能替代印度的军事现代化。围绕解放军的战略目标、军费及在对外政策决策中的作用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印度必须在进行军事外交的同时推进军事现代化,以取得今后与中国打交道时的另一种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印度有能力与中国和平相处,并在新兴大国竞争以及亚太地区影响力竞赛中一争高下。(作者巴滕杜·库玛·辛格,汪析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更多内容阅读登陆环球网(www.huanqiu.com)

tujian.org

     相关链接
    ·印度开始量产阿卡什防空导弹 首批两套年底
    ·军报透露:歼-10所配空空导弹射程超过100公
    ·《集结号》在台湾大受欢迎:国共内战解放军
    ·中国驻西沙部队有望告别蔬菜靠大陆补给的历
    ·欧盟舰队下周起将在索马里附近海域打海盗
    ·驻伊美军F-16战斗机起飞时着火 飞行员逃离
    ·印度新型战斗机采办项目进展顺利 进入最后
    ·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籍老战士访华团
    ·韩媒称朝鲜警告韩国停止侵犯领海 放弃侵略
    ·安保权威:“逢奥必扰”已成敌对势力潜规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