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奇迹:两艘已超期服役10多年的导弹护卫舰,在实兵对抗演习中,打出去的4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一个奇迹:北京奥运会期间,10多艘舰艇连续30多天游弋在祖国的海疆,不仅圆满完成反恐巡逻任务,而且没有上报一起装备修理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奇迹的背后是什么?东海舰队某猎护舰支队装备部部长崔国友和他的战友们最清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打仗难道还能停下来等保障吗?!” tujian.org
对于崔国友和他的战友来讲,这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初,东海某海域,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对抗演练正在紧张进行,就在某舰咬住目标,准备对“敌”发起致命一击的关键时刻,主机配气轴承突然出现故障,战舰失去动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保障人员呢?”舰上指挥员急得提高了嗓门,可不巧的是,这次恰恰没安排技术人员伴随保障,虽然是常见故障,但官兵们却无从下手。演练只得中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打仗难道还能停下来等保障吗?!”刚刚担任支队装备部部长的崔国友坐不住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常委会上,崔国友的意见得到了党委“一班人”的赞同:“出海执行任务,不可能每艘舰艇每个专业都安排专门的保障人员,关键时刻,还必须依靠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实现由依托技术人员保驾向依靠舰员自己保障的转变,崔国友带领官兵们打响了一场向自修要保障力的攻坚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各舰艇技术骨干分布不均的现状,崔国友在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采取“舰艇装备人才分流定位”措施,通过将各专业的技术骨干交叉分流、按需编配、科学定位,让他们位居其所、各尽其才,带动所在舰艇、所属专业整体自修技术水平的提升。 tujian.org
现代海战,装备保障也从幕后走向前台。为了全方位提升装备保障能力,崔国友把目光从依托部队单一保障移向依托军地一体化保障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联合驻地打捞局、救助局、中国海运、中国渔政、海警等单位组成多艘警用、民用船只开展海上协同保障演练,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出色完成了修理方案拟制、应急抢修、拉动前出、实际修理作业以及通用设备器材保障等多种课目演练,使支队的装备保障能力得到不断跃升。 tujian.org
建立海上“流动车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一个场景让崔国友很难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天,某猎潜艇正快速驶往演练海域,途中,艇动力系统出现故障,一时无法排除,而艇上也没有相关配件。情急之下,崔国友只得下令从同类型舰艇上卸下实装,才使该艇按时抵达目的地。 tujian.org
现实使崔国友彻夜难眠:实现装备保障的快捷有效,必须着眼实战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攻克装备保障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于是,崔国友带领有关人员对支队所有器材、器械、仪器、设备进行归类整理,建立起融“供、管、运、修”于一体的“机动仓库”、“流动车间”、“应急分队”;开发出装备器材技术管理软件系统,录入了保障基地所有仓库及国内相关工厂上百个供应点的信息,只要鼠标一点,器材名称、型号、所在位置,以及联系方式、保障途径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形成了机动快捷的装备器材保障体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还根据多年的保障经验,首次提出在海上实行舰艇器材共享,建立海上编队器材网络,一旦某舰出现故障,有同类型器材的舰艇即可实施紧急援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