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至1933年期间的“大萧条”随后引发世界政局大变动和世界思潮的转向。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贸易摩擦逐步转化成军事对抗,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两次大战间由和平向战争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在长达4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危机,各国不以世界经济的整体安全为首要目标,而是从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采取了损人利己、以图自保的经济政策。 tujian.org
在经济危机中,国家间对市场的争夺,使各国分裂对立程度加深,出现了以某国为核心的集团化对抗。在金融领域,英美日等国纷纷宣布本国放弃“金本位”,在贸易战中通过降价用“廉价”商品对别国进行“倾销”。彼此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也如法炮制地组成诸如英镑、美元集团、日元集团等相互对立、封闭的货币集团。类似做法,扩大了经济冲突,最终导致国家集团对抗局面的形成。 tujian.org
危机加快法西斯上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打击沉重。危机高峰时的1932年一年中,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将近一半。危机期间,德国失业者用废旧物品搭成住房,而统治阶级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肩上,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经济危机袭击下,法西斯党的影响迅速增长,最终使希特勒上台成为可能,并将德国带向一条战争不归路。1936年3月,希特勒政府废除《洛迦诺公约》。至此,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在德国形成。 tujian.org
危机加快日侵略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大萧条”前的1927年,日本就爆发了金融危机。银行与企业的破产导致日本政局动荡,促使军国主义头目田中义一内阁上台。 tujian.org
1929年美国空前的“大萧条”迅速波及日本,外出逃荒、倒毙路旁、全家自杀、卖儿卖女的事件层出不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面对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日本财阀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建立“强力政权”,致使以陆军为主力的法西斯势力乘机抬头,利用英美经济危机、中国内乱,加大了入侵中国的步伐。1936年8月,日本决定了“向南部海洋发展”的“国策大纲”;1936年11月,日本同纳粹德国缔结《日德防共协定》。至此,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历史已经证明,巨大经济危机可改变许多国家的面貌,当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德日法西斯的上台,直接结果就是二战的巨大灾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