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11月18日电 冯志、记者司彦文报道:与10种新机型“亲密”接触,参与解决装备保障难题44个,为部队提供17种300余套新装备教材,安装17套教学训练软件并负责培训,收集4000多条教学案例和故障信息,完成新装备授课教案49份。今天,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200名教员,在结束10个新机型部队进行的岗位综合实践后全部返回学校,有36名教员表现突出受到表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着多种新机型陆续装备部队,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针对新装备教学需求,作出了教员“先到部队上岗、再回学校上课”的决定。暑期,分院200名教员和教学管理干部打起背包,陆续分赴北航、东航、南航10个新机型部队,开展航空装备保障综合实践活动。教员们与飞行一线官兵同吃同住,共同在外场进行飞机维修保养、检测调试及故障诊断,参加战备演习航空装备保障。期间,教员们还深入机组、班排与官兵交流,了解新机型飞行训练情况,收集装备保障难题和故障检测维修实例,充实教学内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分院把以往从部队征集到的10个机型、188个技术支援需求项目,分类编写了解答要点,安排教员们到部队后积极为官兵解答。根据官兵对新装备保障理论及相关高科技知识的需求,教员们为部队官兵进行《战伤条件下飞机可靠性研究》等理论授课48场次,帮助部队修改技术论文90余篇,并与部队联合攻关,解决了惯性导航系统、航行姿态系统“不稳定”等多个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分院还把近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整理汇集,让教员到部队后积极组织推广。他们将分院研制的《某型飞机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等17套教学训练软件等无偿提供给部队,并负责安装培训。这些教学训练软件已在部队得到广泛应用,解决了20多个训练难题,对提升飞行训练质量产生了助推作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