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专题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英刊:美国新一代激光武器开始部署前线部队
2009-05-20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已部署的激光枪(或称为"定向能武器")被称作"宙斯"(Zeus)。设计用途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在引爆未爆炸武器时---如一直困扰着驻伊拉克外国军队的自制路边炸弹---可以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华网消息:虽然真正的激光武器,包括激光手枪或这种武器的仿制品,都还没有投入使用。但据英国一家权威周刊披露,这一切即将发生变化。首批真正的战场激光枪目前正在部署。并且,还在实验室中的下一代激光枪不久也将推出。英国《经济学家》周刊7日一期刊登了一篇题为《用光子作战》的文章,要点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执行这项任务需要的是爆炸物。实际上,这常常意味着要使用火箭助推榴弹,以便不使部队暴露在狙击手的枪口下。但用火箭弹引爆成本高,有时还会击不中目标。"宙斯"的有效距离是300米,与火箭弹不同,激光光束总是能精确射向你所指定的目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只有一支"宙斯"激光枪投入了战场,安装在一辆未披露所在战区的美军"悍马"军车的后部。据美国陆军巡航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办公室负责定向能应用的斯科特·麦克菲特斯说,但是,如果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那么一年后就会再增加12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宙斯"发挥作用的话,士兵的生命安全将会明显得到加强。不过,真正重要的是其摧毁来袭炮弹的能力。美国雷神公司研发激光防御武器系统(LADS)的目的,就为了做到这一点---用激光光束摧毁来袭的炮弹或火箭弹。目标由雷达跟踪,(如果是火箭弹)就由红外传感器跟踪。当它们进入射程时,它们就被击毁。

tujian.org

如果LADS发挥作用,它将是一种意义重大的破坏性技术。它或许将能够代替雷神公司的密集阵(Phalanx)系统,后者依靠发射密集弹药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密集阵系统和它的竞争对手都需要大量弹药,而且无法抵御住强大炮火的攻击。雷神公司负责先进导弹防御和定向能武器的副总裁迈克·博恩说,相反,只要向LADS提供足够的电能,它的"弹药"就永远用不完。

tujian.org

LADS仅是目前研发中的一批反炮弹激光武器中最先进的一种。虽然雷神公司大部分的研发经费都是自掏腰包,但它也从美国海军定向能武器项目办公室接受了部分资金。8月,各兵种间的恶性竞争出现:陆军将耗资3600万美元、研发同类武器的合同给了波音公司,当时这种武器系统被叫做"高能激光技术演示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陆军空间和导弹防御司令部也加入了这场竞争。其"联合高能固态激光系统"旨在摧毁阿富汗、伊拉克和黎巴嫩抵抗分子等所使用的火箭弹。该系统的样品应该在明年夏天推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最雄心勃勃的激光计划要数机载激光武器(ABL)。美国导弹防御局同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及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正在对其进行研发。光束是由混合多种化学材料的反应堆发出的,这个反应堆叫做"化学氧碘激光"(COIL),并且形成的光束要比LADS等系统发出的用电产生的光束大得多。安装在专门改装的波音747机头上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印度开始量产阿卡什防空导弹 首批两套年底
    ·安保权威:“逢奥必扰”已成敌对势力潜规则
    ·B-2资料被盗?美又担心中国弄走F-16技术
    ·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讨论施压 俄方准备
    ·梁光烈观看空军新型武器录象 肯定南京战区
    ·朝鲜哨兵射杀韩国游客续:两国陷入互相指责
    ·官兵立下军令状 武警北京总队奥运安保准备
    ·台军营附近黑帮泛滥 校门发申请引少年加入
    ·媒体揭秘奥运安保中国陆海空三军部署
    ·中国新一代航天测量船在海上完成设备精度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