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专题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航天科技公司:明年中国探测器将飞向火星
2009-05-20

明年9月,中国卫星将首次踏上火星探测之旅!2013年,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将向月球发射软着陆器和月球车!昨天上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王励处长在珠海航展开幕之前向本报记者透露了这些震撼人心的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昨天上午在珠海航展现场看到,“神七”轨道舱和“返回舱”、“长征5号”火箭、轰六加油机、歼十战斗机……均一一亮相,据介绍,本届珠海航展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航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探月车现场演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一直是航展关注的一大焦点,昨天记者采访时,该集团公司王励处长正在忙着指挥现场布展工作,据他介绍,本届航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的展品,是历届最多的一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认为,现场市民关注的焦点,应当是我们的月球软着陆器和月球车。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已经正式立项,预计2013年发射软着陆器和月球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将在航展期间,现场演示月球车探月的步骤,升起天线、展开太阳翼、竖起摄像头、前进后退、打开收拢,着陆器轨道释放动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卫星明年探火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了月球软着陆器和月球车,记者在航展现场留意到,本次航展还专门介绍了中国的火星探测。据王励处长介绍,明年9月,中国卫星将首次踏上火星探测之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明年9月,中国一颗卫星将搭乘俄罗斯航天器飞往火星,经过11个月的长途飞行,于2010年8月前后抵达火星高空轨道,展开火星空间环境、太阳风与火星磁场关系等领域的探测工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王励介绍,之所以选择在明年9月探测火星,主要是因为经过测算,明年9月发射火星探测卫星,抵达火星所需的时间最短,“但是也要经过11个月的时间,远远长于月球探测,这标志着我们的火星探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征5号”2013年首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目前最先进的运载火箭低轨轨道的载重是9.5吨,而正在研发当中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低轨轨道载重将高达25吨!昨天,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馆,即将投入使用的“长征5号”模型已经矗立起来,据现场的负责人介绍,2013年这款运载火箭就将首次试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现在使用的火箭燃料不同的是,“长征5号”主发动机使用的是氢氧发动机,助推器使用的是液氧煤油燃料,均不会产生毒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看到,“长征5号”芯级直径为5米。现场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款火箭很难通过铁路或公路运到西昌、酒泉或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通过特制的运输船经海路运到新建设的地处海南文昌的卫星发射中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征5号”试发成功后,将主要用于发射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大型空间望远镜、返回式月球探测器、深空探测器、超重型应用卫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印度开始量产阿卡什防空导弹 首批两套年底
    ·安保权威:“逢奥必扰”已成敌对势力潜规则
    ·B-2资料被盗?美又担心中国弄走F-16技术
    ·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讨论施压 俄方准备
    ·梁光烈观看空军新型武器录象 肯定南京战区
    ·朝鲜哨兵射杀韩国游客续:两国陷入互相指责
    ·官兵立下军令状 武警北京总队奥运安保准备
    ·台军营附近黑帮泛滥 校门发申请引少年加入
    ·媒体揭秘奥运安保中国陆海空三军部署
    ·中国新一代航天测量船在海上完成设备精度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