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专题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奥运后的中国走向:清醒应对国际价值观之争
2009-05-20

今年可谓是中国历史性的“机遇年”。最近,中国妥善处理和排除各种干扰,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国际上好评如潮,进一步展现了中国的魅力和世界的“中国因素”。

tujian.org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因素”将进一步牵动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走向。但这一切并不是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乐意看到的。近几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早已触及了它们的敏感神经,引起了它们一系列忽明忽暗的反弹和巨大的压力(今年以来它们的表演可谓淋漓尽致)。当前,它们特别担心中国的魅力和发展模式(所谓“北京共识”)影响扩大,冲击它们的传统模式(所谓“华盛顿共识”和“普世价值观”),削弱它们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它们不断传出要建立所谓“民主国家同盟”和“自由与繁荣之弧”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想搞防患和遏制中国的某种统一战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价值观”是这些国家的“命根子”,但“利益”也是它们无法割舍的“甜点”。因此,它们现阶段仍在“价值观驱动”和“利益驱动”之间不断摇摆,选择新的平衡点,从战略上观察“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中国今后的动向:是顺着它们指引的方向走,还是向它们发起挑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它们的“观察”绝不是“坐视”和“无为”,而是“进攻性的”,既有“高压”(棒杀),也有“赞歌”(捧杀)。对“高压”,中国人民早有领教;对“赞歌”,似乎还不大习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一些“智囊人物”一再散布说,中国几年内就要赶上和超过美国了,“中国将是下一个头号超级大国”等等,就是精心谱写的美妙“赞歌”,目的是迎合中国一些人的浮躁情绪,刺激中国简单的“大国心态”,麻痹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同时,引起西方及其盟国的惊恐,从而动员敌对中国的势力联手遏制中国兴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陶醉于“赞歌”,高枕无忧;也不宜呐喊什么“我们要高歌猛进”和“大有作为”,在国际上“出一口恶气”。这既不切实际,也很天真,实际上是自不量力,发展下去,势必干扰甚至破坏我国的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 tujian.org

民族复兴离不开时代的特征与历史环境,离不开世界人民的诉求,也离不开中国的实际处境。奥运以后,“中国动向”,举世瞩目。我们更需要谦虚谨慎,居安思危;少一点“高歌猛进”的亢奋和轻狂,多一点奥运主题歌《我和你》的和谐与柔情。国际上很多评论认为,这首主题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代表作,也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精神的呼唤。我们一定要唱好这首歌,满怀信心,艰苦奋斗,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向全世界展现和传播中国的“软实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然,即使如此,国际上敌对势力对中国的骂声也不会叫停。相反,还可能改头换面,以各种新的形式对中国抹黑。我们不妨泰然处之,有选择地予以反击和揭露,以正视听。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尽管狗在叫,骆驼队还是要继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伟大民族复兴是挡不住的,关键是看准方向,把好舵,不受干扰。(王嵎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印度开始量产阿卡什防空导弹 首批两套年底
    ·安保权威:“逢奥必扰”已成敌对势力潜规则
    ·B-2资料被盗?美又担心中国弄走F-16技术
    ·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讨论施压 俄方准备
    ·梁光烈观看空军新型武器录象 肯定南京战区
    ·朝鲜哨兵射杀韩国游客续:两国陷入互相指责
    ·官兵立下军令状 武警北京总队奥运安保准备
    ·台军营附近黑帮泛滥 校门发申请引少年加入
    ·媒体揭秘奥运安保中国陆海空三军部署
    ·中国新一代航天测量船在海上完成设备精度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