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停煤制油,替代燃料汽车项目不受影响 |
2009-05-05 |
|
两条消息,一则是,6月7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席会议的国务院领导明确表示,今后将停止新建煤化工项目和粮食乙醇燃料项目,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发展非粮乙醇燃料;另一则消息是,6月9日举行的“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官员透露了中央政府关于替代能源的最新动向:停止发展粮食乙醇和煤制油,坚持发展非粮食乙醇。 6月11日,记者针对“国家叫停煤化工和粮食乙醇项目”的问题采访了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的两位专家———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晏一平和荣惠康。他们对记者表示,专委会已针对6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可再生能源的会议精神,于近日召开了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委会技术委员会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家替代能源的形势,并统一了认识。晏一平特别向记者指出,“两停一转”:即不是停止煤化工项目,而是停止煤制油项目;停止粮食生产乙醇;逐渐将粮食乙醇生产转向非粮食乙醇生产。这样,在醇醚燃料的供应量上会有变化,甲醇、二甲醚的供应量会加大。他强调指出,甲醇生产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在产品价格上、质量上把好关,不能趁机哄抬甲醇的价格。今后甲醇燃料的生产要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淘汰老设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荣惠康认为,玉米供应量的减少令饲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了包括肉蛋奶等产品在内的畜牧产品的价格上涨,并引发了加工类食品的价格飙升。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国家并不是否定煤化工,因为煤化工是个大产业,其中有煤制油,这个项目耗水耗能量高,占地面积大,这与国家“不与农争地、不与民争粮、不与民争水”的政策相违背。荣惠康表示,作为替代能源,乙醇是一种好的、清洁的燃料,但从粮食中提炼乙醇不适合中国国情,国家叫停粮食生产乙醇项目,并没有否定乙醇作为替代燃料的作用,因此国务院“两停一转”的政策不会影响醇醚燃料和醇醚汽车项目的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理事长何光远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研究汽车新能源,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对于发展生物能源应持审慎态度。中国人多地少,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不与农争地,不与民争粮,不能顾此失彼。上世纪末,为消化库存陈化粮和补充石油资源的不足,我国开始发展燃料乙醇。“十五”期间,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总产能达到每年102万吨,现已在9个省开展车用乙醇汽油的销售试点。2006年,我国燃料乙醇的总产量已达133万吨,比2005年翻了一番。2006年12月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提出“坚持非粮为主,积极妥善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谭竹洲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煤变油技术还不成熟,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就采用直接法的煤变油项目而言,现在世界上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的先例,原因就在于技术仍处在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发展百万吨级项目风险太大。谭竹洲介绍说,在国外,煤变油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的只有南非,而南非也是采用间接法进行生产。尽管间接法较成熟,但是也存在装置太多、投资太大等问题。南非现在的工业化投资规模是100亿美元,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谭竹洲并不反对搞煤变油研究,但是他主张工业规模应由小变大、有序发展。他建议,首先在有条件的省份搞试点,进行技术工艺工程和经济性攻关。因为煤制油采用的是装置和连续型工艺技术,中间哪一个环节不正常都会影响整体运行,所以各地不能一哄而上。谭竹洲认为,在中国搞煤化工最好的办法是走甲醇的路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