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机械发展竞争格局上演“博弈” |
2009-05-05 |
|
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市场上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非常规”增长,竞争格局也演化为战略群体之间的“博弈”,本期特稿将带您走进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情报室”,为您透析时下最新的行业态势,敬请关注。
发展趋势呈现新特点
2006年3~4月,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呈现出“非常规”增长,其中占工程机械市场总销量60%以上的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汽车起重机四大机种的增长更是让人始料未及,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供货紧张的状况。这种状况最早出现在华东市场和西南市场。之后,“供货紧张”的状况开始波及到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到4月份,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很多机种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些品牌甚至出现了“断货”。目前,迅速攀升的产品销量再一次突破常规,将两年来处于低迷状况的工程机械行业重新拉到了一个新的增长高度。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仅仅在沉寂了一年半之后,又开始迅速进入下一轮景气增长周期?从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月度监视的8种产品来看,截止到2006年6月底,主要产品的累计销量增长24.6%,其增长率是2005年的3.9倍。受宏观调控影响不大的装载机和叉车仍保持较强的增长发展走势,2005年处于停滞状态或销售下降的汽车起重机、液压挖掘机、推土机表现在强劲反弹走势,大幅增长,同时平地机、压路机、摊铺机产品也有较好表现。另外商品混凝土机械部分企业在5、6月份出现供不应求状态。
市场需求旺盛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机会,企业应该千方百计抓住这个机会创造更多的销量和利润。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可以尽量增加产量,而不要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3)做好市场需求预测,提前安排生产,这需要企业在市场管理方面实现精细化管理;
(4)要为用户提高设备回报率、缩短投资回收周期等方面多做点儿文章,市场增长不仅仅依赖于销售渠道畅通,应更深层次地看待这个问题,整个利益链的循环畅通更为重要,用户手中的设备不能发挥最好的效益,必然影响二次购买。我们企业到了该考虑如何真正帮助用户提高设备效益的时候了。关注服务质量比关注销售额更重要,企业首先是要做好,而不是要做大。
那么目前这种“高增长”的情况能持续多久将是很难判断的,但有一个基本判断是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将保持长期增长。因为中国对建设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近期的基础建设、能源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都是拉动工程机械市场继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工程机械的发展主要基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工程机械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比较明显,也再次显示了工程机械市场发展趋势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有着密切的联动作用。2006年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月攀升,前五个月就达到30.3%,其中东北地区达到39.81%,中部地区38.33%,西部地区32.10%。这种情况与中央提出的要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发展西部的方针有关,为投资迅速增长增加了温度,仅一季度我国放贷规模就已经达到了全年放贷目标的一半,这与中央提出宏观调控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控制在20%以内,改粗放型发展向节能降耗与效益型模式发展的发展思路并不相符合,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务院和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近期,中央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亮起红灯;下一步将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固定资产增长比较快和信贷增长比较快是相关联系的,所以适当地管好信贷这个闸门仍然是防止固定投资反弹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些都说明由此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警惕和担忧,政府很可能再次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所以与之有密切关联的工程机械行业一定要关注宏观调控的变化。但整体而言,从国家“十一五”规划来看,未来5年,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将呈现较快发展,但不会是平稳上升,很可能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趋势。
竞争格局发生突变
据报道,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出现两个主要的战略群体:提供全线产品及服务的通才型企业和细分产品或市场的专家型企业。目前,国内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实力相比还比较弱小,而那些集中精力在部分产品和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并以毛利润为导向的专家型企业则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工程机械行业新的竞争格局中,相当多的国内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生产与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少数在产品和服务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有可能成为与跨国公司抗衡的佼佼者。
行业低迷外资加快并购步伐。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使得客户的支付能力下降,而生产企业则出现销售不畅和产品积压的情况,加上应收账款的增多和坏账比例的增加,使得部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
|
|
|
|
|
|